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的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在中國昆明舉行。蒙陰縣委書記王麗云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理念到實踐”主題論壇上作了典型發言。同時,蒙陰經驗模式列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模式與典型案例第一批,并被翻譯成英文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生態文明論壇上發布。
回溯蒙陰縣生態文明建設歷程,經過一代代蒙陰人的接續奮斗,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的美好藍圖,正在蒙山沂水間一步步變為現實。
蒙陰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生態文明史。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蒙陰縣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誓把荒山變果園,在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做活做好山水文章、實現生態保水富民上狠下功夫,系統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全面推動綠色循環發展,建立常態長效機制。 據王麗云介紹,蒙陰縣堅持生態立縣、生態富民、生態強縣轉化路徑,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大生態格局,找準生態與富民的契合點,以生態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讓群眾盡享“兩山”轉化紅利。同時,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做大綠色GDP蛋糕,提升縣域綜合競爭力。 在這個過程中,蒙陰縣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努力推動好生態孕育好產品,好產品做成好產業,形成了果、兔、蜂、菌四大富民產業,蒙陰蜜桃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級首位,長三角60%、珠三角30%的蜜桃來自蒙陰。構建了三大循環鏈條,以果業為基礎,構建了“兔沼果”“果菌肥”“農工貿”三大循環鏈條。 把握改革創新這個轉化關鍵。在山東省縣級層面率先設立專門工作推進機構---縣委生態文明發展中心,率先編制實施縣級“三線一單”,建立涉農資金整合投入等22項制度機制。堅持用數字化思維、金融思維、市場化思維推動“兩山”轉化,創新設立縣級生態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對生態產品開展調查摸底,形成目錄清單,今年9月發布了山東省首個村級GEP核算成果,建立了縣級“綠色銀行”,與山東省農擔公司合作實施了“助栗貸”“楸樹貸”。聚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探索開展“凈零碳”鄉村建設,完成山東省首單林業碳匯交易,好空氣真正有了市場價。實行差異化考核,生態發展分值占比達73%,以綠色考核“指揮棒”倒逼“兩山”轉化。 目前,蒙陰縣“兩山”轉化已初顯成效。該縣森林率62.2%,水質達標率始終保持100%,成為全國綠化模范縣、中國宜居宜業典范縣;果農戶均年收入4萬元以上,今年金融機構新增存款38億元,絕大部分是桃農賣桃收入;人均壽命提高到79歲,百歲以上老人52人,是山東省長壽之鄉。現代裝備制造等“六優”產業規模、質效逐步提升,網絡零售額年均增長30%,年接待游客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80億元以上,成為中國十佳休閑旅游名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