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銀發經濟為題,從4方面提出了26條旨在促進銀發經濟發展的意見,標志著我國銀發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在開篇對銀發經濟作出具體定義后,《意見》闡明了銀發經濟的四個特點: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對發展銀發經濟的目的,《意見》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國對銀發經濟及其發展的意義已形成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從現實進展看,《意見》的出臺有三個方面的背景。
第一,人口老齡化持續深化。2023年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97億人,占總人口的21.1%。隨著1962—1975年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從2022年開始相繼進入老年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將迎來更為迅猛的發展,老年人口規模和占比將進一步快速增長。到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預期將在當前基礎上翻番,屆時每5個人中將有2個是老年人。人口結構的變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長期深遠的影響。銀發經濟兼具滿足老年人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和提供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多重作用,持續深化的人口老齡化成為銀發經濟發展的需求基礎。
第二,養老產業快速發展。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布后,我國老齡產業駛入了快車道。經過10余年的發展,我國老齡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發展,一些領域還在逐步從有向精推進。當前的為老產品和服務所涉領域廣泛,既涵蓋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也包括老年人的醫、康、養、護等核心關切,還涉及老年人的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更高層次需求。部分地區也在積極探索旨在促進老年人“老有所為”的社會參與。近些年,老齡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為銀發經濟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
第三,頂層政策設計不斷推動。2023年5月,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研究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明確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對2024年經濟工作進行系統部署時,在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明確提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發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這是中央經濟工作中首次明確提出發展銀發經濟。2024年1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政策舉措,明確提出發展銀發經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既利當前又惠長遠。頂層設計的持續推動,為銀發經濟發展提供了直接政策支持。
同之前出臺的促進老齡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相比,《意見》呈現出4個特點。
一是全面綜合。之前的文件多面向針對老年人的某類產品或某類服務,此次《意見》對銀發經濟整體發展作了謀篇布局,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系統全面。
二是聚焦重點。《意見》從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務入手,對最亟待發展的產品和服務作出部署,無論是助餐還是居家社區服務、老年健康服務,或是農村養老,都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銀發經濟發展中需要聚焦的重點。
三是方向明確。對銀發經濟涉及的各個領域,《意見》都給出了明確方向,并在總體要求中明確了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的銀發經濟發展總方向。
四是措施具體。對如何落地,《意見》給出了具體的配套措施,在用地用房保障、財政金融支持等多個領域,明確了具體操作要求,讓相關措施更具操作性。整體上看,《意見》的出臺,有望揭開我國銀發經濟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