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領會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精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于8月2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式現代化文旅發展新篇章——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主題研討會”,以積極響應時代號召,探索新時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創新路徑。
本次會議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智庫專家委員會、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承辦。會議邀請到9位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圍繞3個主題進行主旨分享,與30余位參會人員共同學習全會精神,深入探討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文旅融合發展。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文化和旅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作會議致辭和總結發言。
會議共分三個主題,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侯雪彤,中國老年學會和老年醫學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楊勇分別主持了主題一和主題二、三部分。
主題一:新時代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到,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決定》中強調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在此背景下,三位主講嘉賓分別圍繞首發經濟、文化場景生產力、北京古都文化旅游體驗進行了分享。?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深入闡釋了首發經濟的內涵與作用,剖析了首發經濟的前提條件與因素,并以北京為例,在梳理北京文旅首發經濟發展現狀基礎上探索未來發展方向。宋昌耀主任認為,首發經濟是創新經濟、品牌經濟、消費經濟,這種經濟模式涵蓋了從模式首創、新品首秀、活動首展、作品首演、開設首店等多種形式,以創新創意為核心驅動力、以品牌首發為實現手段、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導向,重塑產品、品牌、消費者、市場之間的互動關系,兼備創新經濟、品牌經濟和消費經濟的多維內涵。?
北京服裝學院商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師劉柯瑾結合數字文旅演藝項目,探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現狀、方式,并分析了未來場景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和發展趨勢。劉柯瑾老師從大量的調研中總結得出,較為成功的數字文旅演藝項目都是基于場景化的系統思維進行運營和管理的,因此要將數字演藝場景打造為以數字技術為依托,以演藝資源、設施、空間和創意等要素為核心的空間,實現數實融合、沉浸交互、多重敘事、智慧鏈接、價值再造,進行系統構建。
北京印刷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范文靜深度參與了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她從輿情監測的實際工作出發,剖析了游客體驗視角下北京古都文化旅游的諸多問題,并提出了眾多具有實踐意義和落地價值的提升路徑。范文靜副教授指出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將為北京帶來新一波旅游熱潮,要優化暑期炎熱天氣下游客旅游體驗,針對人多擁擠、一票難求、旅游信息獲取困難等問題,可以通過分時段預約售票、延長開放時間、增設信息引導、推出旅游通票、開發數字文化資源等方式滿足群眾旅游需求,維護城市運行秩序。?
主題二:中國人口結構與銀發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97億、占比21.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到15.4%,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面對目前我國在人口結構方面的出生率低、老齡化加劇等嚴峻問題,《決定》指出,要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發展銀發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指出,銀發經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積極發展養老護理服務、養老設備生產等產業,鼓勵老年人創業、創新、靈活就業,推動養老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李玲教授強調,要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把我國傳統中醫藥優勢與康養產業、旅游業等產業充分融合,構建中國式養老模式,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詳細描述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過程,剖析了從1950年到2020年人口結構的變化情況,指出中國老齡社會具有不容樂觀、不可復制和不可逆轉的三大特征。陸杰華教授強調,盡管老齡化帶來挑戰,但也蘊含著發展機遇,尤其是在養老服務健康醫療等行業。銀發經濟不僅是產業,還包括事業。事業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公共性,產業更突出競爭性、營利性,二者相互聯系、彼此協同,共同構成銀發經濟的有機整體。要加強社會保障、發展老年教育、優化醫療資源分配,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原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人口學系主任、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姚遠強調,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不是單一任務,而應融合于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姚遠教授提出要深化改革開放、加強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積極發展銀發經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同時指出實現積極老齡化的目標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等社會各界協同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主題三:國際人文交流與對外文化傳播、人才培養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已成為增進相互理解、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橋梁。《決定》明確提出“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戰略部署,其中,國際人文交流和對外文化傳播、人才培養是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途徑。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研修學院院長楊昊全面分析了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他認為文化的發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統籌推進是必然的。首先,文化人才的培養需要分層培養、融合培養,打破對學科認知的刻板印象;在培養急需學科專業人才的同時,不能忽視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其他學科人才的培養。其次,文化人才需要擴大對外交流。第三,文化人才的培養特別需要企業的參與,應利用科技手段來提升消費者體驗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
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王建吉特別強調新技術、新業態產生的新職業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認為應聚焦知識技能型、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三類人才的培養,并以數字技術加速職業教育的發展。王建吉院長認為數字化能夠推動教育創新,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要抓住院校、專業、教師、學生不同層面的能力培養。?
中創文旅集團副總裁王海軒在發言中指出“遇見博物館”通過開展線上、線下活動,累計接待人次超400萬,參與人次達30億。其不僅在國內多個城市設立分館,并且活躍在微信、抖音、小紅書等多個線上平臺,提供豐富的文化內容和互動體驗。此外,博物館還與眾多企業及政府部門合作,舉辦各類展覽和講座,涉及文化、歷史、藝術等領域。博物館也通過引入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創新。?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作為一個多學科、跨學科、多視角研究中國老齡問題的專家、學者與實際工作者相結合的學術平臺,也是配合政府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支重要智庫力量。未來學會將繼續深刻學習領會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就發展銀發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等方面貢獻智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