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福建省柘榮縣黃柏鄉蒲頭村的梯田層層疊疊,宛如翠綠綢帶,晚稻郁郁蔥蔥,與零星點綴其間的田螺相映成趣,預示著金秋十月即將迎來的豐收喜訊。
今年以來,蒲頭村積極探索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方式,創新實施“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稻螺生態田種養模式。在精心規劃的20畝示范田里,紅米水稻與薄殼田螺和諧共生,預計今年紅米水稻產量可達到2萬斤,稻田螺產量也將突破1萬斤,總產值約18萬元。這一創新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回望往昔,乍洋鄉五蒲村原黨支部書記鄭幫德曾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面對貧困和自然災害的重重困難,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憑借堅強的意志和勤勞的雙手,開墾荒山、搭起蘑菇棚,積極發展茶葉、菌菇、養殖等多元化產業,成為當時乍洋鄉首屈一指的“萬元戶”。 “我當時在山地上種茶、種蘑菇,把經驗分享給大家。”鄭幫德回憶道,他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政府又給我們貼息了貸款,派人指導種植的經驗。” 在鄭幫德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茶葉與蘑菇種植的行列中來。茶園里,翠綠的茶葉隨風輕擺,散發著陣陣清香;蘑菇棚內,一朵朵蘑菇競相綻放,預示著又一輪的豐收。村民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譜寫著五蒲村產業發展的新篇章。他的實踐正是大食物觀所倡導的多途徑、多元化食物生產方式的生動體現。 如今,在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引領下,柘榮縣正穩步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糧食安全,國之根本。保障食物供給的前提是穩住耕地“基本盤”。柘榮縣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該縣自然資源局通過土地整治,將荒廢的水塘、歷史遺留損毀采礦用地開墾改造成可用耕地,連片的荒地、旱地變成了水田、良田,“沉睡”的耕地被成功喚醒。同時,圍繞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占補平衡、耕地進出平衡、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等5個“一票否決”指標,實施耕地保護強化工程,確保每一寸耕地都能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柘榮縣還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自2019年以來,柘榮縣農業農村局已建成2.8萬畝高標準農田,并積極探索和創新管護機制。該縣在寧德市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設施災損保險工作,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柘榮支公司簽訂協議,將全縣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設施投入保險,保險年費率為3.5‰,保單一年一簽,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原有管護服務的基礎上加上了一道保險。保險標的涵蓋所有工程,保險責任包括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并強化保險理賠定損,不僅提升了農田抗災能力,也為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柘榮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依托自然地理條件、環境容量與資源承載力,柘榮縣精心構建“兩帶(生態茶葉產業帶、油茶加工產業帶)有機串聯、雙片(太子參規范種植基地、乍洋南部現代高優農業經濟區)引領驅動”的農業空間布局,并創新發展水果、蔬菜、食用菌、硒鋅農業、畜禽、水產等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數字化方向發展,豐富農產品供給。 記者走進位于東源鄉的寧德市益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食用菌生產車間內,自動化拌料機將麥麩、玉米芯、木屑等材料攪拌好,通過全自動打包生產線制作成菌棒,經過高壓滅菌、冷卻、液體菌種接種等一系列工序后進入出菇房。出菇房可智能化調控溫度、濕度、通風、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讓食用菌生長“安枕無憂”。 過去,食用菌生產多依賴大棚種植,極易受氣溫、濕度、光照等因素影響。如今,該公司通過科技賦能栽培食用菌,告別“靠天吃飯”,走向工廠化生產道路,通過利用松杉木屑栽培白色金針菇、林下靈芝生態栽培、秀珍菇工廠化智能栽培、菌渣制作有機肥等技術,實現了食用菌栽培周年化生產、反季節供應,年生產金針菇、猴頭菇、玉木耳、秀珍菇、林下仿野生靈芝等食用菌550萬平方尺(袋),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產品暢銷福州、溫州、杭州等城市,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一致好評。 作為柘榮縣食用菌發展重點鄉鎮,東源鄉主動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脈搏,積極引進寧德市益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福建恒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沃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農業企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重點發展工廠化食用菌種植和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種植,打造“柘榮縣食藥用菌創業創新基地”,建設有千萬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基地和百畝林下仿野生靈芝園。2021年,該基地入選農業部全國農村創業基地目錄。 展望未來,柘榮縣將繼續秉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產業向多元化、高質化方向持續邁進,通過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雙輪驅動,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優質、安全的食物產品,用實際行動托起群眾“舌尖”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