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下午至29日上午,“2024’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學術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主辦,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參與。大會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學術智慧推動老齡化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旨在共同探討老齡化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以及如何通過學術智慧推動老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民政部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會長劉振國在本次大會的講話中強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老齡學術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劉振國指出,當前我國正處于老齡化社會快速發展的階段,老齡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從學術理論層面去研究破解。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老齡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新時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開展學科體系建設和相關重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為老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推動新時代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王紹忠表示,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作為老齡領域綜合性的學術社團組織,要積極發揮學術引領作用,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本次學術大會包括主管部門有關領導、老年學、老年醫學等共16人從不同的角度做了精彩演講。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陸杰華教授擔任主旨論壇主持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谷曉紅教授擔任專題論壇主持人。民政部老齡工作司副司長張曉峰指出,新時代老齡工作涉及各領域各行業,迫切需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進一步完善戰略、規劃、制度、政策等制定和實施機制,將老齡工作融入人口發展戰略中謀劃,增強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宏觀引導功能,深化老齡工作改革創新。要做好優化養老服務結構、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發展銀發經濟和老齡金融、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營造孝老敬親社會氛圍、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等老齡重點工作。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主任、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王建業教授從我國老年醫學發展角度,詳細分析了我國老年醫學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醫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老年醫學、老年科將會由原來的邊緣學科逐漸成為支柱學科、核心學科和重點發展學科。老年預防醫學、老年康復醫學、老年護理學及老年精神心里學將會有較大較快的發展,中國的老年醫學必將走向世界。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郝福慶就“發展銀發經濟的若干思考”進行了主旨報告。他深入剖析了銀發經濟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分析了發展銀發經濟具有重要意義,體現在“中央有部署、市場有潛力、人民有需求”,銀發經濟是福祉經濟、消費經濟、服務經濟、未來經濟、孝慈經濟、政治經濟。指出發展銀發經濟一要提高認識、二要做好規劃、三要用好政策、四要銳意改革、五要勇于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杜鵬則聚焦于“促進新時代老年社會參與高質量發展”,提出作為踐行積極老齡觀的核心要義,應該以更加完整的視角看待老年社會參與,發揮老年人作用不僅僅是在經濟領域中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更是要促進老年人在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參與,實現個人、經濟和社會的多維價值。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原新教授在“老齡社會新常態亟需全面適老化改革”的報告中指出,建立并逐漸完善于年輕社會和成年社會的既有的經濟社會體制機制越來越難以適應老齡社會,迫切需要適老化改革。適老化改革是經濟社會全領域的戰略性革命,符合全社會主動適應老齡社會持續深化的迫切需要和戰略布局,亟需樹立老齡社會主流化理念,將適老化改革融入國家戰略體系框架和深化全面改革進程。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吳玉韶則關注了“老年社會參與的作用與意義”。他指出,鼓勵老年人社會參與,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真正將老年人從負擔變為資源,實現人口第二次紅利,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吳玉韶從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論述了老年社會參與的作用和意義,指出“新時代新養老,應以促進老年人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老年人不只是被動接受服務的客體,也是主動提供服務的主體。”
中國老齡協會事業發展部主任李志宏的主旨報告則深入剖析了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底層邏輯,需要把握好“小養老服務”分的邏輯和“大養老服務”合的邏輯。具體論述了,把握好“分”的底層邏輯,促進養老服務供需精準匹配;把握好“合”的底層邏輯,促進養老服務綜合連續一體化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老年學和老年健康學會會長黃石松,在“全球養老服務的新動向與中國的創新突破”主旨報告中,從機構養老“居家化”、居家養老“智能化”、社區功能重構、銀發經濟模式創新等維度,對全球養老服務的理念倡導和實踐形態進行了梳理總結。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黨俊武在專題報告中論述了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是老齡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邏輯,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是對西方傳統現代化的超越。在人口老齡化問題上,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不僅僅是采取鼓勵生育的各種治標性政策措施,而是要從根上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調整到有利于生育上來、有利于人的發展上來。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陳彪教授的專題報告,以“以人為中心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全程管理”為題,指出如何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全疾病周期管理是廣大老百姓的迫切需求,并介紹了具體實踐案例。
西苑醫院腫瘤科主任、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楊宇飛教授以“中西醫融合腫瘤康復之路”為題,國家衛健委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黎健以“代謝功能紊亂與心血管衰老”為題,介紹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老年病科主任、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骨質疏松與骨內科分會主任委員王亮以“以骨內科為基礎的老年病科建設的創新之路”分享了以骨內科為基礎的老年病科建設的經驗。
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善偉在專題報告中指出,應牢牢把握平等、融合、共享的價值理念,以老年殘疾人需求為中心,強化政府在老年殘疾人養老等問題中的責任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社會組織、社區、家庭和殘疾人等主體間的相互協作,積極推動形成老年人和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政策的銜接及融合發展,共創老年殘疾人美好生活。
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理事長陳凱以“發展財富傳承服務推動我國銀發經濟擴容提質”為題,論述了我國財富傳承服務的意義現狀,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和建議。
本次大會的演講專家以他們深厚的學術功底、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對老齡工作領域的獨到見解,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與會聽眾者表示,本次大會代表了老齡研究界的高水平,是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學術智慧為引領,推動老齡工作的高質量發展的具體體現。與會人員紛紛表示將把本次大會的成果和經驗帶到工作中去,為推動老齡化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