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加強老齡科學研究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礎。探究老齡化與語言衰老之間的關系,是老齡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世界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的背景下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也是扎根中國大地、瞄準世界前沿的科學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臨床價值和社會效益。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或罹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群會出現語言能力衰退或障礙現象。例如,會出現詞匯提取困難、談話缺乏重點或較易偏題、音質及其他語音特征改變、詞匯豐富度及句法復雜度下降、閱讀及語篇理解能力變化、書寫能力退化等;而由阿爾茨海默癥等疾病引起的快速語言衰老則會對老年人的語言能力形成嚴重損傷,包括說話內容空洞、前言不搭后語、自我/他者意識及場景意識模糊甚至喪失、出現譫妄及激越、某些類型言語行為的顯著變化等,病程后期則出現少言、緘默等癥狀。在這一背景下,老年語言學研究及其應用正日益受到關注。
老年語言學是面向“老年人”語言現象及其背后機制而形成的一個語言學分支領域,首先面向的是老年人因正常生理及認知老化、罹患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而造成的語言蝕失或表達習慣變化等問題。隨后,基于這些學理性研究,開展對正常老年人語言能力保持及特殊群體老年人言語認知康復、延緩語言認知能力退化等問題的服務與技術研發。該領域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包括減緩認知衰退過程、增加認知癥早期篩查的數據形式和檢測維度,為高齡化城鎮建設、健康城市建設提供基礎性數據等。
為瞄準這一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產生的科學問題,同濟大學成立了“老齡語言與看護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以基于多模態數據的研究為特色,對老齡化及語言蝕失、腦神經疾病、老年心理、老年看護等問題進行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及社會服務。為培養我國老年語言學研究隊伍,研討老年語言學發展前沿,同濟大學于2019年舉辦了首屆全國老年語言學講習班暨學術論壇,第二屆學術論壇于2020年11月8日舉行。學術論壇先后受到了《人民網》、《光明日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新聞網》等重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體現了社會對老齡化與老年語言學研究的關注與期待。
老年語言學學術論壇關注老年人生理、心理衰老與語言能力變化、老年人語言障礙與認知神經機制、老年語言學的臨床應用與語言認知干預、老年語言學與老齡化社會治理、人工智能與老年語言學研究等問題,尤其基于多模態語料庫實證方法的研究,探討老年人在各個語言層級上的表現、阿爾茨海默病等退行性疾病對老年人語言認知能力的影響、語言標志物提取及語言認知干預問題,同時關注老年人上當受騙的語言陷阱等語言生活現象。
在本屆論壇上,一些專家關注了老年人語言生活的現實問題。例如,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從人生不同階段的任務引入,強調了老年語言學對于從個體維度出發的語言學研究價值,同時介紹了老年語言研究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目標與路徑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同濟大學趙旭東教授著眼于當今社會上逐漸流行的療病健身術,從文化精神醫學角度剖析了這種現象得以流行的機制與思維過程,以及面向老年人的語言陷阱。
生物學視角、神經認知視角可以為老年人的語言認知衰老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產生的語言障礙提供解釋機制。北京外國語大學顧曰國教授從表觀遺傳學的基本命題出發,介紹了表觀遺傳學的基本命題及其對衰老的認識,指出充盈體驗式學習的重要性,探討了如何進行老年人的人生歷程語言與記憶混合現實智能康復系統的設計問題;四川外國語大學姜孟教授從帕金森患者對動詞速度特征的加工損傷、對動詞隱喻義的加工損失和動作一致性效應缺失等方面分析了帕金森患者動作動詞加工選擇性障礙的現象,并從運動-認知耦合論的角度介紹了這種現象的具身機制;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靳令經主任醫師對失語癥和構音障礙兩種語言障礙現象的分類與表現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從病變部位、臨床表現、伴隨癥狀和輔助檢查等方面分析了如何鑒別這兩種臨床障礙。
語用話語特征因具有顯著的外顯性特征,正越來越受到老年語言學研究者的關注。同濟大學老齡語言與看護研究中心張惟研究員從兩個實例出發,介紹了語言交流與人際互動對老年個體的重要性,并從話語分析的角度介紹了與老年人進行合作交流中的典型特征,探究了溝通互動中的各種語言現象背后的認知基礎;同濟大學黃立鶴副教授分析了認知健康與語用能力的關系、語用能力蝕失等問題,并分析了多模態研究范式對于老年語言學研究的意義,針對多模態視角下的老年人認知健康與言語行為研究的研究假設、研究問題與切入視角等方面展開了分析。
與此同時,提取言語障礙特征,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判斷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近年來也漸成熱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凌震華副教授指出了現階段對阿爾茲海默癥的篩查與診斷中存在的問題,從規則特征設計、語音特征和神經網絡、文本等不同方面介紹了不同的阿爾茲海默癥檢測方法,此外還對認知障礙篩查量表的自動評分進行了介紹。
論壇中,還有學者關注阿爾茲海默癥患者語言交際行為模型建構研究、漢語阿爾茲海默癥患者言語非連貫性研究、老年語言學的歷時視角與方法、老年流動人口語言能力多維度分析等問題。國內外的老年語言學研究前沿領域中出現了基于多模態語料庫的正常老年人及阿爾茨海默病老年人語言能力衰退現象對比研究。相關研究對健康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及阿爾茨海默癥老年人的日常言語交際過程、就醫診療過程、認知訓練及康復過程等進行多模態大數據提取,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探究該類老年群體的語言蝕失過程、交際及認知特征,服務相關疾病的早期診斷與研判、治療與看護。
目前,國內學界已經認識到老年語言學的重要意義,開始有組織地引導學者開展研究。老年人語言衰老作為人類生命周期中語言發展的必然階段,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發需要交叉學科的支撐。我們只有充分意識到老年語言學中理論與應用、基礎與研發并存的學科圖景,才能更好地描寫老年人語言現象、揭示語言蝕失機制并研發相關技術,切實提高老齡人口生活質量,服務老齡事業發展及健康中國戰略。
黃立鶴:同濟大學老齡語言與看護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