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13日,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轉化醫學分會主辦、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等共同協辦的第二屆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轉化醫學分會年會、第六屆肝膽腫瘤及傳染病論壇、第七屆NIH華人科學家年會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形式成功召開。
?
本屆大會以“創新轉化”為主題,除主會場以外共設置了11個分論壇,規模龐大、內容豐富,云集了國內外眾多醫學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聚焦疾病防控、臨床診療、轉化醫學研究等相關熱點分享進展、碰撞思維、交流經驗,搭建了醫、健、研、學、企互通互助的橋梁,為國內同道帶來了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盛宴。
?
【大會開幕式】
貫徹創新驅動戰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轉化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張寧教授主持大會開幕式。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校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劉維林會長和北京大學、中國工程院詹啟敏院士分別致開幕辭。
黃愛龍校長代表本屆大會的承辦單位對與會專家的熱情支持表示誠摯感謝,相信本次會議的學術交流將對醫療領域的創新發展、成果轉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劉維林會長對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轉化醫學分會前期工作成果予以高度肯定,評價這一“三會合一”的學術盛宴以創新轉化為主題、是一次具有鮮明特色的高端論壇,希望與會同道以此為契機,共同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做出新的貢獻。
詹啟敏院士對NIH華人學者學會成立7年來的工作做了簡要回顧,學會充分發揮了跨學科、跨領域融合創新發展的優勢;并強調,人口老齡化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提升我國科技轉化為臨床服務的能力和效力是我們當前的重大任務,在新的歷史時期、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希望業界同道不斷創新、優化新興交叉學科的融合建設,加快我國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造福廣大人民。
?
【主會場論壇】
創新引領精準,轉化賦能臨床
1 院士論壇
北京大學、中國工程院詹啟敏院士,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中國工程院王紅陽院士,空軍軍醫大學、中國工程院陳志南院士和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王福生院士帶來精彩學術報告,分別以“科技創新引領腫瘤精準醫學”“聚焦醫學難題,注重臨床轉化”“炎-癌重大疾病細胞與分子免疫介導機制和轉化醫學”“重大傳染病細胞治療研究進展”為主題,宏觀分析了腫瘤和重大傳染病基礎研究、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現狀與挑戰,高屋建瓴指導了努力突破的方向,系統解讀了帶領團隊在領域內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探索成果,以豐富的研究數據向與會同道呈現了轉化醫學領域最前沿的進展,以團隊成功的實踐生動詮釋了源于臨床、回歸臨床的科研轉化思路。
?
幾位院士的學術思想都體現了一致的科學內涵——精準是醫學發展的目標和要求,轉化和整合是醫學發展的模式和機制,精準醫學是轉化醫學研究的重要內涵,精準醫學發展需要政、產、學、研、用的合力,為臨床和科研工作者指明了道路。
?
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教授、北京大學張寧教授和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趙景民教授擔任本環節主持嘉賓。
2 創新論壇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馮華教授以“White Matter Recover in ICH with Neuroendoscopy”為題,介紹了帶領團隊在腦白質保護與腦出血預后改善方面的突破性發現。北京大學張寧教授結合國內外前沿以及團隊的系統性重磅成果全面分享了肝癌異質性研究進展。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教授以“新冠疫情防控:向科學要答案”為主題,展示了重慶醫科大學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北京電力醫院姬軍生教授、中山大學謝志教授和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陸蔭英教授共同主持了本環節學術內容。
3 主會場總結
張寧教授對主會場論壇做了高度總結。張教授指出,當前國家把人民生命健康問題以及科技創新的核心引領作用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對醫療工作、醫學研究也提出了新的高要求,諸位院士和專家的精彩報告從不同領域闡釋了創新與轉化的要義,希望大家學有所得、得以致用。
(各個分論壇專家云集)
?
【影像引導微創消融創新技術論壇】
影像精準“導航”,助推微創時代
本論壇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陸蔭英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夏鋒教授共同擔任主席。來自重慶、天津的多位專家聚焦肝臟疾病的影像學鑒別診斷、增強超聲肝臟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CEUS LI-RADS)的臨床應用、肝膽腫瘤消融治療、胰腺癌超聲化療等影像學和消融技術在肝膽胰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指南推薦及實踐經驗展開主題報告、“南北”交流互動。
?
影像學技術的長足進步不僅極大提升了疾病診斷準確率,也為局部治療提供了更精確的病灶定位,使微創治療更加精準、患者更大獲益。
?
【眼科與整形創新轉化論壇】
重拾“一寸秋波”,重圓“美麗人生”
本論壇分為眼科和光電整形與醫美修復兩大篇章,分別以“一寸秋波,千斛明珠未覺多”和“光電聲守護明媚朝夕,新科技力挽韶華歲月”兩組極富詩意的主題展開了精彩的學術內容。眼科專場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李琳教授擔任主席,光電整形與醫美修復專場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董繼英教授擔任主席。
?
眼科分論壇中,來自重慶、上海的多位專家圍繞近視、弱視、老花眼、甲狀腺相關眼病、免疫致盲性眼病等的新型治療手段以及視功能篩查等新型診斷技術分享前沿進展。光電整形與醫美修復分論壇中,上海、重慶、山東等地的專家于云端同頻共振,共同探討了皮膚年輕化功效性產品發展、皮膚光老化光電治療、醫美領域注射材料的應用、美容相關性血管性疾病的微創治療、新型人工材料改善下眼瞼皮膚松弛等新藥物、新技術進展。整個論壇內容寓人文于科學,與會專家和線上參會同道共同在日新月異的領域發展中預見更多患者的光明與美好人生。
?
【腦科學創新轉化論壇】
破譯機制“密碼”,破解技術“禁區”
由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張亞卓教授、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馮華教授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曉川教授共同為本論壇開場致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工程院周良輔院士和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中國科學院卞修武院士重磅領銜本論壇學術內容,分別以“人工智能在臨床醫學的應用概況、挑戰和對策”和“腫瘤血管病理學——腫瘤血管免疫微環境與精準診療”為主題帶來精彩講座。
?
北京、上海、重慶、福建等多地的腦科學大咖于線上共聚一堂,聚焦膠質瘤、顱咽管瘤、垂體瘤、神經遺傳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疾病的多組學機制探索、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等共話進展、共享經驗。
?
【腦損傷與康復創新轉化論壇】
優化綜合管理,攻堅世界難題
本論壇由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孫煒教授擔任主席,來自北京、重慶、河南、河北、山東、云南等多個省市的專家立足于腦損傷這一世界醫學難題,從臨床醫學、康復學、轉化醫學三大視角探討了該領域的國內外研究進展。腦損傷不僅包括腦外傷,還包括由腦出血、腦梗死、腦腫瘤、顱內感染、缺血缺氧等疾病或因素引起的損傷。當前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重視腦損傷后功能的康復。
?
論壇議題包括腦室穿刺定位、腦室-腹腔分流手術、顱腦定位貼膜轉化應用、顱骨修補手術等腦損傷治療相關技術的創新和優化,多位講者展示了發明成果的轉化、分享了臨床實踐中的典型病例,為與會同道帶來了諸多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
【骨科創新轉化論壇】
AI引領技術革命,理想照進現實
本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艾松濤教授擔任主席。從診斷到治療,影像學技術都擔當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AI)已逐漸滲透到眾多科學領域,正在引領一場技術革命,部分已走向臨床、正在革新實踐。
?
本論壇中,與會專家聚焦骨關節動態成像、基于AI的骨關節多模態圖像處理與分析、髖臼唇損傷的MR診斷、骨腫瘤病理智能切片技術與轉化等主題,探討了骨關節疾病的病理學和影像學診斷進展,展現了AI技術為真實世界臨床帶來的積極改變。
?
?【微創醫療器械創新發展論壇】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追求更小創傷、更大獲益
本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鄭民華教授進行開場致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孫晶教授和潘睿俊教授擔任主席。微創技術的興起是外科學領域的劃時代巨變,微創器械的更新迭代有力推動著手術的進步,從最初的2D腹腔鏡到3D、4K腹腔鏡再到手術機器人及各類微創吻合器械,一直朝著更加微創、更加精準的目標突破前行。
?
本論壇學術內容充分體現了醫企共融共進的創新轉化理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多名專家與多家外資和國內大型企業的負責人展開精彩對話,聚焦微創手術臨床需求,共謀器械創新研發方向。
?
【肝膽腫瘤免疫聯合治療論壇】
新時期的挑戰——
從別無選擇到如何選擇
本論壇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陸蔭英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夏鋒教授共同擔任主席。論壇內容分為前沿論道、診療思辨和多學科討論三個部分進行,以數據解讀、病例分享、多學科團隊(MDT)對話等形式,深入研討了肝癌和膽管癌的免疫治療機制研究及聯合治療策略(聯合大分子或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
?
免疫治療是腫瘤學領域的革命性進步,為眾多瘤種治療帶來了空前的突破,臨床醫生也隨之面對了諸多“甜蜜的煩惱”,以往是無奈于別無選擇,如今要思考如何選擇。未來,以Biomarker指導方案和人群選擇、優化排兵布陣之道仍是肝膽腫瘤免疫治療中要繼續探索的重要課題。
?
【肝膽腫瘤創新轉化前沿論壇】
新藥重塑格局,聯合創造新機
本論壇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陸蔭英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郝純毅教授、北京協和醫院趙海濤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張雷達教授共同擔任會議主席。
?
本次論壇分為“肝膽腫瘤靶向”和“肝膽腫瘤創新研究”兩個專題部分。“肝膽腫瘤靶向”專題部分從肝癌一線新型靶向治療、靶向藥物轉化治療、免疫治療藥物轉化治療以及晚期的靶免聯合治療等不同角度帶來精彩學術報告,解讀了最新的研究數據,分享了各中心的實踐體會與經驗。“肝膽腫瘤創新研究”專題部分報告了精準外科背景下肝臟惡性腫瘤的治療策略和免疫治療聯合貝伐珠單抗在肝癌系統治療中的臨床價值。精準時代為患者獲益提供了更多可能,對外科醫生手術技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充分的循證依據,免疫治療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已成為晚期肝細胞癌(HCC)治療的新趨勢。肝膽腫瘤診治多學科專家學者們進行了精彩分享和討論吸引了國內同道的廣泛關注,干貨滿滿,意猶未盡。
?
【肝膽腫瘤轉化及外科治療論壇】
“內外兼修”綜合治療
全程管理“肝膽相照”
本論壇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紀文斌教授和白莉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朱繼業教授共同擔任主席。綜合治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主要策略,MDT協作已成為腫瘤全程管理的主流模式。圍術期治療中,靶免新藥在新輔助治療、轉化治療、輔助治療中的探索和應用愈加深入和廣泛,旨在提高R0切除率、創造手術機會、降低復發風險,最終增加生存獲益。同時,循環腫瘤DNA(ctDNA)檢測技術的發展為術后療效監測、預后預測帶來了新的有力“武器”。
?
該論壇中,與會專家圍繞這些內容梳理國際進展、解讀行業共識、分享病例實踐,合多學科之力優勢互補、加速前行。
?
【胃腸腫瘤治療新技術新理念】
胃”來已來,“腸”治久安,破浪前行
本論壇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熊斌教授進行開場致辭,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何愛娜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孫晶教授擔任主席。“類器官”被喻為“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腫瘤學領域,類器官對于深入、全面認識疾病發生發展機制和異質性、指導精準治療意義重大,前景廣闊。基因檢測技術為腫瘤早篩、早診、精準用藥、復發監測提供了尖端武器。
?
本論壇分為類器官新技術、基因檢測新技術、類器官平臺構建及前瞻性應用三大版塊,分別討論了類器官技術在胃腸腫瘤藥敏檢測及臨床研究中的應用現狀與前景,基因檢測在胃腸腫瘤全程管理中的價值,以及腫瘤類器官平臺的標準化建設,以前沿的視角為胃腸腫瘤防-診-治繪制了一套全新的藍圖。
?
【第七屆NIH華人科學家年會】
生物醫藥領域的學術盛會
本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擔任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擔任大會執行主席,并由重慶高新區黨工委委員韓蔚龍以及30余名國內外生物醫藥領域的華人科學家出席會議,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科學研究部部長張寧主持了本次會議。
本次大會分為疾病防控與損傷機制、人工智能與臨床轉化、疾病模型與診療思路等三個主題。各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華人科學家們作了專題報告并開展小組討論,學術氛圍濃厚、思想碰撞激烈,為參會觀眾帶來了一場干貨滿滿的學術盛宴。
?
【大會總結】
明天會更好,一起向未來!
為期兩天的學術日程中,總線上參會人數達到了7萬人,從主會場到其他分論壇,映照出全球醫學領域的空前繁榮,醫生、研究者、患者都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從大會內容中我們激動地看到,手術機器人、基因檢測、多組學、AI、類器官等新技術已滲透到眾多領域,CAR-T、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靶向治療等新藥物層出不窮,綜合治療、聯合治療、轉化治療等理念歷久彌新,一切都圍繞著創新與轉化兩大關鍵詞不斷突破、超越、前行。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屆盛會的到來,共同期待全球醫學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