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署名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健康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重要論述綜述
發布時間: 2021-08-07?08:07新華網官方帳號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人民日報8月8日署名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健康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重要論述綜述
人民日報記者 汪曉東 張煒 趙夢陽
“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把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應該是全黨全社會必須牢牢樹立的一個理念。”今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開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確立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出建設健康中國的號召,明確了建設健康中國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我國的醫藥衛生體系經受住了考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恢復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于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推動新時代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衛生院調研時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醫療衛生服務直接關系人民身體健康。要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發,對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2016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會議指出,編制和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舉措,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這也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國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承諾的重要舉措。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我們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這項重大民心工程擺上重要日程,強化責任擔當,狠抓推動落實。”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黨中央統籌全局、果斷決策,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2020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重大疫情面前,我們一開始就鮮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國范圍調集最優秀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2020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指出:“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衛生健康事業始終處于基礎性地位,同國家整體戰略緊密銜接,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筑牢筑實隔離墻,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指出:“加快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建立完善制度體系,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實現健康和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
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聚焦影響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問題,加快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今年3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在人類社會發展長河中,傳染病始終是重大威脅。一部人類文明史可以說是人類同瘟疫斗爭的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擁有健康的人民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要重視重大疾病防控,優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減少人群患病。要重視少年兒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有針對性地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營養餐或營養包行動,保障生長發育。”
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列舉了8個方面16個風險,其中特別講到“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范”。
“我講過,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常備不懈,將預防關口前移,避免小病釀成大疫。”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時指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要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健全執業人員培養、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要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健全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機制。要強化風險意識,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
2020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和基層防控能力建設,推動醫防結合,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2020年5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導組工作匯報,研究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會議要求,要堅持預防為主,創新愛國衛生運動的方式方法,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完善公共衛生設施,大力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提倡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2020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防,優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設置,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強化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職責,督促落實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責任,健全疾控機構與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夯實聯防聯控的基層基礎。”
2020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指出:“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突發急性傳染病往往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社會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問題。我們要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時刻防范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
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再次證明,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防,推動預防關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評估、研判、決策機制,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健全聯防聯控機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快速檢測能力、應急處置能力、綜合救治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
保障人民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持續努力。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更加重視生命質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的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對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衛生與健康服務寄予更高期望。”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新形勢下,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是: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這個方針的根本點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這是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必須一以貫之堅持的基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不能走全盤市場化、商業化的路子。政府投入要重點用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完善制度、擴展服務、提高質量,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指醫療衛生服務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應該主要由政府負責保障,全體人民公平獲得。”
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2018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規劃館考察時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要大力發展健康事業,為廣大老百姓健康服務。”
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時強調:“要從頂層設計上提高公共衛生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充實中央、省、市、縣四級公共衛生機構,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履職盡責能力。要改善城鄉公共衛生環境,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和公共衛生服務。”
“實踐證明,政府主導、公益性主導、公立醫院主導的救治體系是應對重大疫情的重要保障,要全面加強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建設,完善綜合醫院傳染病防治設施建設標準,提升應急醫療救治儲備能力,把我國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和能力提升到新水平。”2020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指出。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對衛生健康的領導責任、投入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要加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力度,加強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縣級醫院建設,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讓廣大人民群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要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改善基層基礎設施條件,落實鄉村醫生待遇,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
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公立醫院承擔了最緊急、最危險、最艱苦的醫療救治工作,發揮了主力軍作用。要加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力度,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改善基層基礎設施條件,落實鄉村醫生待遇,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醫務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要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入宣傳抗疫先進事跡和時代楷模,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廣大醫務工作者要恪守醫德醫風醫道,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必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式解決辦法”。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當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到了啃硬骨頭的攻堅期。要加快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任務落到實處。要著力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努力在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上取得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差別化探索。”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