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到了退休的年紀,不需要在香港工作的時候,我會選擇到內地居住養老。這是我對自己未來生活的規劃。”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1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他看來,相對香港而言,內地從居住環境、商業配套、旅游文娛資源以及消費水平等多個方面都有相對優勢,在這里生活能夠“提升老年生活質量”。
粵港澳三地正攜手推動打造大灣區的“跨境養老”模式。近期,距離香港僅35分鐘高鐵車程的廣州市南沙區已成試點區,向港澳老年人開放養老機構床位,平均輪候入住時間25個工作日,港澳老年人入住享受與南沙區戶籍老年人同等普惠的價格,僅需每月兩千余元人民幣。“跨境養老”正在為香港人提供養老新選項。
大灣區的“康養密碼”
孫家俊是一家位于廣東的一線養老機構的負責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所工作的泰康之家·粵園養老社區近年間先后接待了20多位香港老人。“在這些香港老人中,50%左右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還有50%是早年間從內地去香港工作后入籍,退休后選擇返鄉在粵園養老。”
孫家俊告訴記者,“根據我們的接觸了解,香港老人選擇大灣區養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他們曾在內地工作生活過,或目前有子女及家人在廣州居住。還有一個越來越普遍的原因,就是像我們這樣大型養老社區,在居住環境及硬件設施方面更有吸引力。”
距離優勢及交通情況也成為更多老人開始考慮大灣區的因素。孫家俊表示,老人可以乘坐高鐵、輪船以及私人包車等往來香港,“輕松實現當天往返”。而近期成為試點的廣東南沙區,則在地理上離香港更近、往返更便利。
在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候鳥式養老冬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報告中,廣州是位列前三的養老宜居城市,在氣候條件、醫療條件、人文景觀等方面體現出較強的綜合優勢。“其實在大灣區所涵蓋的多個城市中,每個城市都有其吸引人之處。”陳志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很多香港老人都會考慮以“旅居”的形式安排老年生活。一直以來都有港人在深圳、東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購買房產,時不時來內地居住,“隨著對周邊環境的熟悉和認可,今后來大灣區落腳養老也會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席恒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優質的養老社區不僅對居住環境有要求,對人力及服務也需求較大。內地在這三方面有成本上的優勢。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香港居民在內地也能享受“同城化”的待遇。
“痛點”正在解決
《環球時報》記者在對香港居民的采訪中了解到,目前香港政府經營的養老院數量較少,大部分為私營,兩者費用差別較大。私立養老院不需要等待,但費用較高。梁小姐的父母選擇入住私立養老院,每人每月的入住費用1.5萬港元,“父母兩人合住在一個帶洗手間的房間,每月開銷要3萬多。”公立養老院費用一般會在5000港元以下,雖然價格低,但需要通過社工申請輪候,而各區輪候時間有所不同。此前平均輪候時間大約為3年。張小姐的婆婆則在申請等待了2年之后,終于在今年年初入住。由于費用和時間成本,很多老人只能選擇在家養老、甚至獨居養老。
相比在香港本地入住養老機構,盡管香港居民普遍認同“北上養老”無需等待,從成本及環境方面均有優勢。但很多本土港人也坦言,如果不是在內地有親人,做出“北上養老”的選擇并不容易。
嚴仰是一家大型康養投資公司的業務負責人員,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今年年初開始,他就開始頻繁出差香港、廣州、深圳等地,針對建立養老社區、承接香港老人跨境養老的業務開展調研。在嚴仰看來,醫療對接是吸引香港老人北上的主要顧慮,“目前香港和內地暫不能實現跨境醫保結算,香港方面給在廣東養老的香港老人發放的醫療劵額度不高,且只能在內地港資醫院就醫,保障水平遠低于在香港當地醫保結算。香港與內地在醫療標準方面也存在差異。”
而在陳志育看來,醫療的難題逐步正在化解。“在老人的就醫需求中,因慢性病需長期看診、用藥占很大比例,遠程醫療可以提供支持。”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商業保險也可作為社保跨境結算的一個有效補充方案。最重要的是,在兩地合作下,大灣區的醫療機構和養老場所正不斷獲得香港老人的認可。“我們在鼓勵更多港資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來到大灣區,在向大灣區輸送‘港式經驗’的同時,也能服務到更多兩地老人。”
近年來,針對港澳人士北上養老,大灣區從政策端也多有發力。2022年8月,廣東省出臺《廣東省養老服務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2022—2026年)》,提出“300服務評價標準子體系”,重點突出監管職能,推動養老機構大灣區養老服務標準的對接。在2023年廣州市民政工作會議中,支持南沙區在跨境養老方面率先探索再次成為重要議題。會議提出,將提供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養老的舉措,例如老年人優待卡、免費健康體檢、醫養結合與失能老年人評估指導等。
“跨境養老”有多大市場
大灣區的“跨境養老”有多大市場?陳志育向《環球時報》記者做了一個推算:目前在廣東長期居住的香港籍老人約有9萬,其中領取“長者津貼”的人數在2.3萬,“根據估算,這其中5%有入駐養老機構的需求——約有五六千人。必須要認識到的是,這僅是當前已居住在大灣區的老人養老需求。隨著‘港式養老服務’的引進與內地養老機構的不斷成熟完善,更多港人會不斷認可大灣區養老產業,這才是行業真正的風口。”對此,另一位深耕廣東地區養老服務的從業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各方條件不斷成熟的前提下,“跨境養老”的需求規模有望達到10萬—20萬人。
大灣區推行“跨境養老”的意義遠不止于此。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養老模式大致為“9073”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嚴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前國內的商業養老市場整體處于規模化初期,發展速度慢于老齡化進程,產業發展亟需政府、社會以及從業者等各方主體共同推動。
陳志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香港較內地更早進入老齡社會,在養老保障方面經驗更為豐富,推行跨境養老的過程中,灣區能有效吸引來自香港的資金、人才、服務理念,未來必將反哺至內地市場,以應對蓬勃涌現的新需求。”
“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孫家俊認為,在5年至10年后,越來越多的50后、60后老人將成為養老服務的主力消費人群。“他們的消費理念更為現代,為服務付費的意愿更強烈。到了那個階段,養老行業也會迎來真正的爆發。”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