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醫藥學院王伽伯教授等在藥學權威雜志《Acta Pharmaceutica?Sinica?B》發表題為“Landscape of DILI-related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 China Mainland”的研究論文,首次調查報道了我國藥物性肝損傷不良反應概貌,為我國藥品安全科學監管提供了重要參考。該文被雜志選為封面論文。
藥物性肝損傷(DILI)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嚴重藥物不良反應(ADR)之一,也是導致新藥研發失敗、上市藥品撤市或安全警告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藥物上市前已開展過較系統的安全性評價,但由于臨床試驗納入標準嚴格、樣本量小、觀察時間和指標有限等原因,藥物性肝損傷特別是偶發的特異質型或間接型肝損傷往往難以發現。在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相關不良反應(DILI-related ADR)的發病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但人們對DILI-related ADR的流行病學趨勢和特征知之甚少,限制了我們對其制定精準防控政策的能力。
鑒于上述困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與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數據字典,實現數據標準化及智能匹配校對,結合因果關系專家評價結果,從600余萬份ADR數據中篩選出了DILI-related ADR報告94593份,首次開展并完成了中國大陸DILI-related ADR調查,揭示了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相關不良反應的總體流行趨勢、人口學特點、藥物構成特點以及不同社會發展程度地區的區域特點,建立了國際最大的DILI-related ADR專業數據庫,為我國加強藥品安全監管、指導藥源性損害精準防控提供了豐富翔實的數據參考。
中醫藥學院王伽伯教授與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宋海波主任藥師及博士生葛斐林為共同第一作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肖小河教授和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沈傳勇主任為共同通訊作者。學院研究生張馳為該文創作了封面圖片。
王伽伯,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青年岐黃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藥藥理與新藥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2項,在Hepatology、Archives of Toxicology、Pharmacological Research、AP&T、APSB等領域內權威雜志發表論文80余篇。以第一發明人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0項(含美國專利1項)。研制中藥新藥獲國家新藥臨床批文1個、軍隊醫院制劑生產批文1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