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中原古漢樂隨著客家先民的南遷從中原流傳到梅州,并與當地的民間音樂融匯交流,逐漸形成了如今別具特色的音樂流派——廣東漢樂。在長期的流傳中,漢樂有過種種稱謂,如"國樂"、"中州古韻"、"客家音樂"、"外江弦"、"漢調音樂"、"鑼鼓吹"、"打八音"等。1962年第一屆羊城音樂會上,經眾多音樂家研討,正式定名為"廣東漢樂"。2006年,廣東漢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大埔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漢樂之鄉”的榮譽稱號。
廣東漢樂作為廣東省地方民間樂種之一,有自己的完整體系和藝術風格。傳統的廣東漢樂所用樂器有文樂和武樂(打擊樂)之分,文樂類的特色樂器有頭弦、提胡、椰胡、嗩吶和箏;武樂類的特色樂器有大鑼、豌鑼、當點。
廣東漢樂的曲目豐富,演奏形式多種多樣。從已整理出版的《廣東漢樂曲目集》來看,共有曲目612首,其中絲弦樂430首,清樂56首,漢樂大鑼鼓23首,中軍班音樂62首,廟堂音樂31首。樂曲有來自中原宮廷音樂、古代音樂的,有由古琴曲演變或摹仿而來的,有原屬琵琶曲的,有原屬戲劇曲牌的,也有由民歌、小調轉化的。
從漢樂曲牌名稱來看,既有高貴氣派的《將軍令》、《北進宮》、《朝天子》等,也有典雅清秀具有儒家風范的《柳葉金》、《琵琶調》、《西廂詞》等,還有緊貼大眾生活的《迎賓客》、《百家春》、《嫁好郎》等。在當今的影視藝術舞臺上經常可以聽到漢樂《出水蓮》那優雅高潔的旋律,它已經成為廣東漢樂的代表作。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音樂自產生以來就深植于文化之中,它反映的是一個地域或民族的古代文明及文化特征和風土人情。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音樂都以其特有的方式記載著城市的歷史與精神,承擔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梅州大埔的民間漢樂活動由來已久,有著良好的漢樂基礎,早在明嘉靖年間,漢樂在大埔就已經"家誦戶弦",至今漢樂演奏點仍然遍布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