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有關情況。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整個21世紀的基本國情,既有挑戰也有機遇,銀發經濟恰恰是人口老齡化帶來機遇的體現。
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既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老年消費群體,也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潛在老年消費市場,這些都為我國的銀發經濟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期,正是大規模老年消費市場的快速形成期,也是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的黃金期。
第一,用積極老齡觀引導發展銀發經濟。積極老齡化是國際社會和我國奉行的積極應對老齡社會的基本理念與行動綱領。世界衛生組織把積極老齡化定義為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發揮最大效應的過程,也是老年人在機體、社會、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狀態,積極面對晚年生活,繼續為家庭和社會作出有益貢獻的過程。發展銀發經濟不只是為了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同時也是為了擴大內需從而推動經濟增長。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是發展銀發經濟的應有之義,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
第二,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在發展銀發經濟方面的雙重作用,推動老齡事業與老齡產業、基本公共服務與多樣化為老服務協調發展。銀發經濟屬非完全競爭性的經濟,需要政府必要時彌補市場經濟機制的不足。
一方面,堅守政府保基本、兜底線、普惠性的職能,堅持公平性原則,著力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養老需求,增加普惠性養老服務資源,密織特殊困難老年人兜底保障網。同時,制定老年用品和服務目錄、質量標準,規范和監督市場秩序,推動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
另一方面,積極發揮市場作用,堅持效率原則,促進市場配置老齡產業資源,引導激勵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著力打造養老用品、養老服務、養老地產和養老金融板塊,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第三,構建系統化的老齡產業體系。推動發展銀發經濟,需要突破發展養老服務行業的局限思維。老齡產業是銀發經濟的支撐,從長遠來看,完善老齡產業的頂層設計,至少需要從六大領域推進。
一是老齡文化產業。為全生命周期提供精神引領產品和服務,如終身學習、教育培訓、文化創意、藝術創作、旅游休閑等產業,實現活得長又活得樂。
二是老齡健康產業。構建適應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健康服務體系,如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體育休閑、中西醫保健、數字化健康服務等產業,實現活得長又活得好。
三是老齡制造產業。匹配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新需求和新消費的結構、偏好、層次、方向、特點等,如食品、飲料、酒茶、穿著、日用品、智能、文化、健康、運輸等制造業,實現活得長又活得美。
四是老齡宜居產業。順應老齡社會有房住到住得好的變化,如建筑設計、材料、工程、裝潢、住房交易、景觀、不動產服務等產業,實現活得長又活得舒。
五是老齡服務產業。關涉生活服務和生命服務的各個方面,如餐飲、家政、美容美發、洗浴、精神、法務以及生育、托育、成年、安寧照護等產業,實現活得長又活得安。
六是老齡金融產業。做好宏觀、中觀、微觀的養老金融準備,堅持長期主義,推進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資產配置,如融資、資產配置、保險、房產、金融+等產業,實現活得長又活得足。
積極看待規模巨大的老年人口,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不僅能夠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增進老年人福祉、擴大國內消費,還可以發掘經濟新動能,促進相關產業轉型升級,適應老齡社會,更好推動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