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以下簡稱《“十三五”老齡規劃》)。我作為一個老年人和從事教學和研究多年的工作者,十分高興。我認真學習文件,收獲良多。回想35年前,我國參加維也納“第一次世界老齡大會”時,對老齡問題還知之甚少。我國是人口老齡化后發國家,經過三十多年來的摸索就能提出這樣一個系統規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預示著人類的一個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正在努力破解這個困擾世界的難題。在學習和研究這項規劃的時候,提出幾點認識。
一、全面準確認識我國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學內涵
《“十三五”老齡規劃》,開宗明義就明確,規劃是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決策部署的重要措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旗幟下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它必須認識兩個關鍵詞:“人口”與“積極”。
我們應對的是人口老齡化不僅僅是個體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個體老齡化是人口老齡化出現的自然基礎,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前提;我國之所以強調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根據我國的國情,人口發展始終是我國發展的重大問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研究人口發展戰略后,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應對人口老齡化講的是群體老齡化問題,包括應對個體老齡化是不言而喻的;應對群體老齡化必須依靠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的合力,才能夠解決,僅僅靠衛生部門是不夠的。應對人口老齡化既需要“良醫”,更需要“良相”。目前世界和我國還存在經濟、文化教育和健康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現象,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在上述領域綜合實施策,才能夠建成共融、共建、共同富裕,公平公正的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和諧社會。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積極”一詞,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修飾詞、形容詞或副詞,旨在加強應對的語氣和力度,同“全力、大力、努力、強化,有活力、認真”等等的含義一樣。這是極大誤解,也不夠專業。在全球應對老齡化中,“積極老齡化”已經是一個明確而有特定意涵的專用名詞;是在世紀之交,全世界開過多次老齡專家會議,討論和精煉出來的;我國翻譯為積極老齡化,也是多年約定成俗。它的含義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創造健康、參與、保障(安全)最佳機遇”。這是2002年,在馬德里召開的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是我國和全世界一致接受的;它也是健康老齡化的升級版。我國在2006年的時候,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質上包括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的含義在內,不是僅僅為了加強語氣。我們把積極老齡化翻譯成英語只能翻譯成active ageing,不能夠翻譯成其它,這樣就與國際接軌。讓大多數人都知道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含義,這是一個有深遠意義的問題。
二、貫徹落實《“十三五”老齡規劃》,必須全面認識養老的深邃內涵,在深化改革中有序的貫徹執行
老齡化社會最突出的矛盾是滿足老年人需要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必須保持社會和諧與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豐富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來滿足老年人需要;另一方面,又要全面認識到,伴隨經濟社會發展進步,老年人需求不斷提高,有多種多樣的物質文化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是老齡工作和老齡科學長期探索的問題。養老的內涵,又是一個最難界定的問題。中國農耕社會時期家庭養老的內涵,也是困擾許多外文翻譯者的難題,他們很難找到一個“等值翻譯”。關于“養老”有各種各樣的譯法,諸如,“孝道”、“供養”、“包辦一切”、“照顧”等等,國外經常使用“支持”“照顧”、“幫助”、“服務”、“參與”、“保障”等概念。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概括為四個老有:“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隨后又增加“老有所教”,“老有所居”“老有所依”等等。1996年,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把家庭養老概括為“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012年,新修訂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又把老年人需求豐富了很多。這次“十三五”老齡規劃對我國老年人需要和如何滿足老年人的需要,列出較為詳細的清單。在這項規劃十一章中,有八章都是講老年人的各種需要和如何滿足老年人需要的具體措施,提出了八個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持體系,老年消費市場,老年宜居環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積極參與,老年人合法權益保障。這是迄今為止對老年人需求最全面的認識和界定,吸收了國外人口老齡化國家的經驗教訓,也吸收了生命科學、老年醫學和社會老年學的研究成果,也傳承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美德。中國幅員遼闊,情況復雜,這八項規劃任務有的地方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貫徹,有的地方正在努力貫徹,有的地方還需要花很大氣力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促進這一美好規劃的貫徹落實,因此,要按照規劃的要求,根據輕重緩急,有序的通過各種改革來逐步滿足老年人需求,妥善解決滿足老年人需要與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老年人的需要除了通過一些公共產品來滿足外,許多老年人的需要,還要通過市場渠道,采取不同的支付方式來滿足。諸如,政府購買服務,以無償、有償或優惠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對一些沒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除了家庭贍養和撫養外,還要通過提供社會救助、慈善支持和志愿服務等等來滿足其需要。在貫徹落實《“十三五”老齡規劃》時,必須統籌安排。“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老年人的脫貧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因此,《“十三五”老齡規劃》必須兜住困難老年群體民生的底線。首先要落實國務院近日發布的《“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同時又要瞻前顧后,根據黨提出的新發展觀念,考慮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效率問題,既要滿足當代老年人的需求,又要考慮到今后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有些資源必須用在防止今后老年人的貧困落后和健康問題上。隨著中國夢的實現,今后最終要實現解決老年人問題的政策導向轉型,把以“需求”為基礎,轉型為以“權利”為基礎,使八項需求逐步成為我國老年人應該享受的權益。
三、健全健康支持體系是規劃的亮點,是對養老認識的一個飛躍
《“十三五”老齡規劃》第五章“健全健康支持體系”有四節:推進醫養結合,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醫療與康復護理服務和體育健身。這一章提升了長期以來對“老有所醫”的傳統認識,體現國際上公認的“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的理念。這個認識完全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8月20日,在全國衛生大會上強調的“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以基層為重點……,為老年人提供連續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等要求一致;同2016年,國務院先后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等精神一致。所有這些認識是近二三十年來全球生命科學、老年醫學研究成果的體現,也是我國實踐經驗的總結。國際最新的研究,都認為老年人衰老和患有慢性病是不能避免的。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健康狀況最好的國家,65歲及以上老年人患兩種慢性病的比例在15%左右。現在很多科學研究證明,許多慢性病是可防可治的,可以緩解和推遲,甚至能夠逆轉。老年人完全失能的時間可以壓縮到很短,完全失能的人數也能夠大大減少。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發生率低于許多新興國家,但同健康好的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健全我國健康支持體系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前景是樂觀的。國內外的實踐證明,以治病為中心對個人的功能發揮是不利的,常常導致重治療輕預防和康復,把優質的醫療資源和患者吸引到大醫院,常常會對一些人過度檢查,過度治療,不利于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也不能合理利用醫療資源,不利于維護健康的公平性,也不利于醫療人才的培養以及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常常會使一些需要治療的人得不到及時的治療。不以治病為中心,絕不是輕視醫療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各級醫療機構都要提高治療的水平,重視醫術高明的專家和醫護人員的重要作用。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作了十幾年的研究,根據上千篇的研究報告,發表了一本《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報告序言中提出“需要衛生體系從以疾病為基礎的醫療模式向老年人需求為核心的綜合關懷轉變……”。《“十三五”老齡規劃》關于健康支持體系的規定是跟上新時代步伐的。
四、貫徹落實《“十三五”老齡規劃》,要著力發揮老年人積極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重視老齡工作、關注老年群體民生。2016年5月27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和對策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老齡工作的基本遵循。我國是人口老齡化后發國家,所有先發的老齡化國家沒有一個像我國這樣把人口老齡化作為民生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5.27講話有很多論述是有深遠意義的,他提出“五個著力”:著力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著力完善老齡政策制度,著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著力發揮老年人積極作用,著力健全老齡工作體制機制。許多論述都令人耳目一新,需要深入思考。特別是,他提出“要發揮老年人的優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潛移默化作用和對社會成員的言傳身教作用,發揮老年人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經驗優勢和威望優勢,發揮老年人對年輕人傳幫帶作用。要為老年人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等。他的概括比國內外已知的對老年人作用的認識深刻得多。這些認識應該適用于所有老年人,不能局限于干部和老年精英。今后老年人的科學文化水平比上一代要高得多,這是落實規劃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的。讓老年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時候,自覺去承擔社會責任,在長壽時代發揮老年群體中蘊藏的人力資本、人才資源、老年紅利等是今后老齡政策的必然選擇。《“十三五”老齡規劃》第九章“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很好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著力發揮老年人積極作用”的要求。
五、貫徹規劃旨在邁向構建一個最有利于老年人生存和生活的社會環境
《“十三五”老齡規劃》第七章所講的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也是一個新亮點,這個亮點的意涵豐富,遠遠超過無障礙建設和老有所居、老有所住等舉措的內容。這也是吸收了國際上許多新的關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經驗,這些經驗認為在家庭老齡化、社區老齡化和最適宜的地方老齡化,最能夠使老年人提高和維持功能發揮,是最理想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理念;又吸收了近年來國際上新城市建設所依據的人居環境理念,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的倡議,以及我國新城鎮建設的經驗。老年宜居環境提出,意義十分深遠。
人和動物區分以后,動物只能適應環境,而人類能夠改造自然環境,創造更適于人類生存和生活的環境,這是人類能夠健康長壽的根本原因。人類進入長壽時代,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隨著增齡功能衰退,需要得到家庭、朋友、社區、社會和國家等的幫助,保護和關愛文明社會題中應有之義。在今天人類進入后工業時代,對老年人的呵護,除了傳統上的生命安全、居住安全、財產安全外,由于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造成的各種環境污染成為新的安全問題。老年人是最容易被感染的弱勢群體。因此,食品安全、呼吸安全、飲水安全、交通安全,擺脫空氣、土地、水質污染,是構建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題中應有之義。在這一章中特別提出要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的社會風尚,是對我國傳統美德的傳承,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體現,是貫穿到老齡化社會各個方面的價值取向,有利于促進代際關系的和諧與穩定,意義也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