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老齡化的機遇與挑戰
?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8.7%,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 占總人口的13.5%。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20%,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這一轉變,必將對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各方面提出新挑戰新要求,而老年營養健康與相關食品研發等問題尤其刻不容緩。
近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21年學術大會在京召開。本次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自產學研的專家代表就老年營養前沿研究及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表示,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人口老齡化和不健康飲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嬰幼兒、孕婦、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營養問題有待解決。由于年齡增加,老年人器官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等變化,明顯影響老年人攝取,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使老年人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和由此所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據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一半都存在著營養不良的問題。所以關注老年人營養健康,為老年特殊人群提供適老助老綠色食品和健康膳食尤為重要。
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老齡工作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的同時,也帶來養老產業發展的機遇。全國老齡辦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指出,健康養老消費需求巨大、潛力巨大,十四五時期,我國老齡產業將迎來爆發式發展,進一步激發有效需求。應分領域、分種類制定專項扶持政策、發展規劃。大力扶持品牌、連鎖企業,推動養老全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重點扶持老齡民族品牌和頭部企業。
?
多學科跨專業聚焦老年營養
?
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群迅速增加,老年人日常想吃什么?市場又提供了什么?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目前市場上老年食品品種單一,同質化嚴重,多以麥片、核桃粉、芝麻糊等糊粉類為主,一些老年食品糖油鹽超標,不適合患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老人食用,難以滿足老年人對豐富多樣、高品質健康食品的需求。
“無相關標準、無明確產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健康所蔭士安教授說,國內尚沒有老年食品安全標準,目前市場上的老年食品多屬于擦邊球,需要規范老年食品,引導消費,促進老年食品產業健康發展。
蔭士安說,老年食品的開發,實際上是嬰幼兒食品開發的“逆過程”,比如一些易咀嚼顆粒食品、泥糊狀食品、營養米粉、配方食品(奶粉)。 他認為,基于嬰兒食品理念開發老年食品,將是老年食品發展的一條捷徑。
?中餐食材品種多樣、烹調方式復雜,營養評估是難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教授范志紅認為,老年餐營養環境評估的評估點設計應遵循有無適應不同咀嚼能力老人的食物、有無適應不同慢性疾病老人的食物、有無適應不同食量需求老人的食物為前提。
合成生物學、定制益生菌……食品科學前沿創新成果將對老年營養產生影響。同時,膳食營養對精神心理的作用與關聯不斷被研究發現。老年人抑郁等心理障礙是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研究顯示,膳食模式、特定食物及營養素與抑郁風險顯著關聯。營養精神病學作為一個新領域,研究發現可能通過營養素、腸道菌群和炎癥等途徑作用于心理健康。探索將膳食改善的策略用于抑郁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所殷召雪研究員介紹,國際營養精神病學會已推薦臨床使用n-3不飽和脂肪酸用于老年人及其他高風險人群重度抑郁的治療。
基于當前研究證據,殷召雪預防抑郁的膳食建議包括堅持健康膳食模式,比如地中海膳食、日餐等;增加水果、蔬菜、干豆類、全谷物、堅果和種子等的攝入;多攝入富含n-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用有益健康的營養食物替代不健康的食物;限制過度加工食物、快餐和甜食的攝入。
?
老年營養研究亟須落地轉化
?
據了解,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以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為目標,近年來圍繞老年營養餐這一主線,不僅制定了團體標準《老年人營養不良風險快速評估指南》《老年營養師職業能力認證指南》等,創建了以“‘營’接人口老齡化挑戰”和“老年營養領導人論壇”為主題的品牌學術會議和“老年營養餐網絡配餐大賽”;?推動老年助餐數字化試點工作和“特護膳食”的探索,還走進社區、走進養老院、走進養老驛站,宣講示范指導一餐一飲為老人營養加餐,請知名營養專家為養老機構培訓授課……營養食品分會在一線不斷進行著營養實踐并積累經驗。“研究老年營養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 這是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主任付萍反復強調的。
北京康貝爾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安提出了老年食品的“四化”思路,即普通食品功能化、保健藥品食品化、特醫食品普通化、功能食品大眾化。
要推動這“四化”的落實,馬安認為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是要讓百姓吃得起,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快速推動養老事業的當務之急。而科研成果要轉化成產品,產品要有市場,市場需要營銷。“誰去搭這座橋,引這個路?”馬安認為,這正是企業家要做的事。“因為我們有充足的產能和強大的市場營銷能力。通過企業、科研團隊和養老市場有機資源整合。把研發生產的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和特醫食品精準地推送給每一個有需要的老人 。”
老年營養管理是養老機構的難題,也是重要的課題。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總經理周素娟介紹,燕達制定了《全面營養管理規范》,對老人實施全面營養不良篩查,入住后篩查率達100%?。實施多學科團隊協作營養風險管理,8人營養師團隊負責制定個性化營養配餐方案。
為提高老人生活質量,保障營養健康,燕達成立了“吞咽功能障礙全人整合照護模式研究組”等多學科跨專業研究項目組,進行綜合干預。此外,至少每月開展一次營養大講堂。老人營養不良率顯著降低。
阿里本地生活(餓了么)食品安全總監苗虹這兩年一直在做老年餐服務數字化項目試點工作。會議間隙,她翻動手機向記者演示,訂餐頁面按長輩模式頁面設計,高對比度色彩大字體,服務板塊更清晰。苗虹介紹,餓了嗎對老年人日常強需求的四大板塊點外賣、逛超市、去買菜、去買藥,都進行了適老化改造。視頻通道采用“真香”頻道的定制化長輩模式,視頻頁面為老年人的用餐提供了更豐富的多樣化選擇。此外,頁面上還有定制的與北京民政局養老助餐合作項目“老年餐”專項入口,解決了老年人尋找入口難問題。
苗虹提出了她的思考和建議:養老助餐數字化為服務老年人和數據監管帶來便利;養老驛站網絡供餐模式基本可行,但大多數驛站沒有供餐能力,沒有集體配餐配送能力,餐食種類不夠豐富,養老驛站的供餐資質有待政策支持;應開拓新型養老助餐點(餐飲新零售小店、盒馬鄰里小站等)。她強調,養老助餐數字化本身不能僅僅做成公益項目。
針對現實生活中老年營養的難點痛點,付萍深有感觸地說,“信息不對稱使老年人很難獲取、選擇正確的營養知識和信息。有錢難買老來瘦、粗茶淡飯保平安這類傳統觀念,對老人影響其實挺大的。”
同時,老人子女、看護人對營養的認識不足,忽視了有些老人由于咀嚼和吞咽存在困難,造成消化吸收問題,對此應加強對老人體重的監控和力量的測試。付萍建議,老年人應定期去看一看營養科,如果有營養問題,可以及早進行糾正。
“從觀念和政策上講,沒有把營養問題作為一種疾病,一些醫院營養科開的特醫食品需要到超市、商店去買。這樣降低了老人的信任度。
還有就是老年營養師的缺乏,目前以培養公共營養師為主,其對老年營養了解認識不足,所以還需要培養更多的老年營養師。哪怕是老年人自己學一些營養知識,都是有必要的。”
談及老年食品的產業化,付萍說,雖然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容易咀嚼、消化、吸收的預包裝食品,但適合老年人的食品還是相對缺乏。主要原因在于老人的購買力相對低,所以商家不太愿意生產,即便是做老年食品的廠家,也愿意標稱中老年,休閑食品更是很少有適合老年人的。破解老齡產業發展的難點痛點,還需要匯聚社會各方智慧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