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早在1970年就呈現出老齡化的發展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出現的嬰兒潮伴隨經濟的發展,德國的生育率逐年下降,隨著而來的是人口結構老齡化的日益嚴重。德國人在短短幾十年內建設起來較為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使老有所養在德國得以實現。
?
1.德國養老服務人才認證體系
德國養老服務人才認證主要有《養老護理員》和《養老運營管理師》兩大部分。德國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逐步形成了老年護理專科。與中國不同的是,在德國,老年護理人員是針對老年人和老年病患者的專業護理人員,并不是普通的護士。另一方面,德國也非常重視對老年人和老年病的科學研究,其中包括老年慢性病康復和老年護理醫學等方面的研究。
?
2.德國護理職業的人才培養和認證
德國老年護理從業人員,即養老護理員,是在德國“雙元制”體系下進行培訓的。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要求參加培訓的工作人員要通過兩個場所的培訓合格之后才能上崗工作。
德國老年護理專業通常是三年制,除“雙元制”培養模式要求外,學校課程設置和實訓教學安排也必須要求按照醫院和養老機構的工作安排實行三班倒。健康和疾病護理以及兒童健康和疾病護理,通常由教學醫院和職業學校合作培養護理人員,學生在校學習理論時也穿插進行模擬操作,再到醫院里進行實際操作。
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中,實習指導員相當于我國職業教育培養體系中校外指導老師。德國實踐教學部分的兩個重要要素是:實習指導員和實習企業,這兩者都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德國對于實習指導員師資培養的要求有:連續兩年從事一線護理工作的養老護理員,在完成370學時的理論和實踐在職培訓之后,通過相應的考試,取得實習指導員資格證。當養老機構擁有實習指導員師資時,該養老院才有可能被納入,成為“雙元制”實習企業。由此,保證了理論和實踐環節質量評價的一致性。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借鑒德國在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上的經驗,制定適應中國養老服務人才的培訓要求,開展多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專業化培訓,面向養老機構管理人員、服務人員、護理人員和家庭照護者、養老服務志愿者等提供技術技能培訓,實現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與養老護理服務實踐同步推進。
?
來源:養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