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雪永教授
?
從前面很多領導和嘉賓的致辭中,都可以感受到一個共識,就是人才問題已經成為產業發展一個突出的短板,非常迫切。這樣一個現象的產生,一方面顯示出養老人才、養老產業在成長,已經開始逐步進入到人才引領發展的階段。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求這樣一個行業要集中資源和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剛才董克用教授用了四個字叫做“任重道遠”。的確,我們都講百年樹人,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在幾年來的研究中感受到幾個問題,是為了推進養老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要關注的,或者說要進一步思考的。
?
養老管理人才和養老服務人才的關系
康養機構管理者決定了康養技能人才的進入、晉升和成長,連接著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對養老人才的視野問題。現在聽到各種社會上的議論,講的比較多的,就是養老的照護人才。但實際上,在養老人才外延的理解上還應該更寬一點,因為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多層次的。如果說從老齡化的角度,面臨的是一個老齡社會問題,往下才是老年人問題,然后才是養老問題,再具體才是養老服務問題。從去年出臺的養老產業的統計分類可以看到,一共包括了12個大類、51個中類和79個小類。相應的也可以理解為:有12大類的養老人才,51個細分的養老人才,以及進一步的79個小類的養老人才。那么,為什么我們經常自覺不自覺地總把養老人才近乎等同于養老服務或者養老照料人才呢?當然是因為這個問題的迫切性,但為什么都能感覺到它的迫切性,而這個問題進展又很緩慢呢?我想,要從養老管理人才入手,因為康養機構的管理者決定了康養技能人才的進入、晉升和成長,它是連接著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
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中通和專的關系
職業教育真正成為一種和普通教育并行的類型教育,重構基礎和專業、理論和實踐的邏輯。
康養核心知識與技能→康養通用知識與技能→康養特定知識與技能
剛才大家提到了年輕的養老人才留不住的問題。這當然有年輕人自己的職業認知,但是管理者怎么對待他,怎么使用他,給他規劃和描繪一個什么樣的職業前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管理者的認識和措施到位了,才有可能讓這些素質較高、更年輕的從業者不但能夠進來,還能夠留得住。當然,還要把問題追溯到更前端,就是在職業教育層面怎么培養的問題。中央的很多文件都提出,要把職業教育作為和普通教育并行的一種類型教育,怎么實現這種類型教育呢?現在在評價上還改不過來,也就是說仍然是按照知識的邏輯在構建教育體系。從課程上可以看出來,大體上還是基礎課、專業課這樣一個普通教育的邏輯,但是如果真的想轉過來,必須要從知識的邏輯轉向技能的邏輯,也就是說,一方面技能人才首先有技能,但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的不斷變化,對于技能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要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構建新的通和專的教育體系。當然最底層的還要再加上一個生活的邏輯,就是普遍的表達、交往、溝通。由此形成一個核心知識與技能、通用知識與技能、特定知識與技能的新的體系。
存量和增量的關系
養老服務人員的最佳年齡和青年養老人才問題。
養老服務人才中增量和存量的關系,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對于目前的隊伍現狀,普遍的是描述很負面的:年齡大、學歷低、技能差。技能差當然是問題,但是年齡大,比如說40~50歲,是不是絕對是一個問題,大概也是需要重新考慮的。除了一個基于現實的無奈之外,真正的一個大專畢業的、二十來歲的年輕養老人才,照顧高齡的80歲老人,是不是絕對是匹配的?因為多少年前就講代溝,現在,學生說大一和大四都有代溝,那么,20歲和80歲這種跨越一個甲子的年齡差距,是不是年輕人就能夠成為最合適的照顧者,可能也需要重新認識。當然,任何一個行業絕對是需要年輕人進入,否則這個行業不可能發展。20歲進入這個行業之后,他的職業生涯怎么規劃、怎么成長,我沒有答案,但是,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