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張銳昕教授
?
關于智慧養老,很多人認為它是一種新的養老服務模式,對此,我們有不同的理解。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我們的研究成果。
大家都認同智慧養老產業是夕陽事業、朝陽產業。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醫養結合等一系列養老服務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優勢和短板。實際上,我們需要把工作任務和目標追求放在整合養老服務資源、集聚養老人才、提高養老服務整體能力的方面。解決未來社會、尤其是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之后將要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智慧養老包括養老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建設。它不像直觀展示的課件圖形,把智能化養老建設好之后,才能建設智慧化內容。而是有更深層的含義,我們一個博士做了這個研究,他的原意是智能化和智慧化一定要同步進行。
“智能化”和“智慧化”:
“智能化”建設的過程中,如果是為人提供服務,智能化系統一定是一個人機信息系統。它需要先保證人機界面的友好,解決如何在更多人機接口處注入更多智慧元素的問題。它的深層含義就是,當我們把人類智慧更多用程序化的形式來表現、提供給用戶(不僅是老年人,還有老年人的家屬、服務機構、服務人員),它在人機接口處提供的智能化系統——已把人類智慧凝聚成機器化語言來提供的時候,就已經成為智能化的產品,而不是我們理解的“智慧”了。
“智慧化”,是要在人機接口處,即向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時,適時注入專家級的“智慧”。實現專家系統的時候,它會發生很多的異化,而且很多專家經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很難完全實現,做到完全的專家知識的提供、呈現或服務。
所以,智能化和智慧化一定要并行,才能彌補不同模式的短板或缺憾。
智慧養老要把各種養老服務模式整合在統一的智能化平臺上。統一化實際上有范圍限度,一體化系統可能也有碎片。比如,要建立統一的系統,學會或專委會能不能致力于建設更具統一化的平臺?指導配置更多養老服務資源?凝聚更多養老服務人才?貢獻我們的知識和智慧呢?
對智慧養老服務的“智慧”以及“智能”的理解,就是:它們應該更多地體現在價值理念、技術應用和人人交互方面,智慧養老在這些方面有創新模式的作用或價值。不是“模式創新”,而是“創新模式”,就是在已有的養老服務模式中,利用智慧養老創新這個動力,借助于智慧養老這類系統,讓更多的服務模式更加趨于所希望的理想化的狀態。
在更加智能化的同時,一定要更多地貢獻服務智慧。在已有的養老服務模式體系的優化方面,要做出努力。比如,我們團隊要到多家養老集團和養老服務機構去調研,去學習他們的經驗做法。我們希望在整個養老服務體系的健全方面,在各種模式的整合方面,做出一些努力。所以,我們認為,現在更多的智能化產品,可稱作精準化對接或精準化提供,實際上在其價值追求或理念嵌入方面,應該包括“以需求為中心”、“以人為本”、“合作共贏”。
智慧養老要實現產業化,每一個養老機構或公司集團,可能都有它的利益追求。但怎樣通過合作達到共贏的一個理想狀態,這是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每一個學人和實踐工作者都要共同做出的努力。
如果要做一個智慧養老的平臺,就要思考怎樣為更多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要采取量身定制的做法,增加服務的人情味,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務可及性,以及以頂層驅動和分層整合增強服務協同性的智慧化建設進路。在這里,智慧化的要求,更多是提供精神慰藉、表現更多的人情味,不能像機器那樣只是冷冰冰、機械化地提供功能。
我國現在的養老狀況,就是:提供養老服務的人們,首先是配偶,第二是子女,第三是保姆,然后才是養老機構等一系列的組織。很多人是在身體失能、半失能狀態下才選擇養老機構。所以,未來怎樣用包容性的智慧對待不同的養老服務需求,達成這個服務的可行性或可及性,還有進一步提高老人及其家屬的接納度,這也是智慧養老應該努力追求的。
至于養老服務,在頂層驅動和分層整合方面,現在做的還不夠。所以,關于緊缺人才及培養方式,一方面,是各位專家提出的:怎樣進行多領域、多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鼓勵更多人從事健康養老,包括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相關的研究;另一方面,是頂層規劃和綜合管理人才,還有在理論探索和基礎設計方面的高端人才,都是目前所欠缺的。
職業技術類學院可能更多培養面向中低端服務的人才,高端人才可能更多從事整體規劃、綜合管理、基本理論和基礎設計等方面的研究,這也是我們專委會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
關于養老模式的智能化建設,現在有很多進展。如果能夠達到智慧養老,或更多的人合作共贏,在“互聯網+各行各業”方面再注入養老的智慧元素,做出更多努力,是我們的重要使命。
在智慧養老中更多追求智慧,使智能化系統更具有智慧,然后在智能化系統中,通過人機界面達成人機友好,以更好地運用智慧,才能夠更科學地發揮智慧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使老年人更多感受人性化關懷,感到被尊重,能夠在精神方面得到慰藉,這是智慧養老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智慧養老產業培養緊缺人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