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 馮文猛主任
?
?
從生育高峰來看,2022年是我國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1962年出生的人口進入了老年期,老齡化發展加速,老齡人口越來越多,預測到2022年,中國會整體進入老年社會。在這個背景下,老齡人口數量、比例都在增長,老年人問題會得到比較高的重視。
老年人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人群數量和比例也會明顯增加,一是因為醫療衛生技術不斷提高,二是生活條件的改善。所以,在這個雙桿驅動下,人活得越來越長,是未來的一個常態。
在高齡老人增加的情況下,帶來的問題是什么?從年齡和失能方面來看,年齡越大,失能發生的概率越高。我們預測:將來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比例還會進一步增長,數量會明顯增加;照護人才按目前這種需求,未來可能達到300至400萬。總趨勢就是,將來需要被照顧的人群數量會顯著增加。
在這個背景下,需要更正的一個印象是什么?在中國,原來養老很多是靠家庭。家庭養老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但是在目前的背景下,有一個因素的發生,導致將來可能指望不上家庭。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家庭結構數據,家庭規模、數量會進一步下降,也就是說,整個家庭的孩子數量都會下降。
從這些年的實際調研情況看,獨居和空巢狀態的老人實際上已經有很多。無論城鄉,比例都比較高,超過半數以上。從這個角度看,需要被照顧的人越來越多,但是依靠家庭的支持是不可能了,就越來越需要社會的支持。在這個大背景下,無論是現在還是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展社會化的養老服務,提供這種照料非常關鍵。
這也反映出,國家政策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整的。
十三五時期在政策上做了兩個調整。一個調整是,突出了居家和社區,把機構的定位從原來的支撐改成了補充,進一步強調大部分是要依靠家庭或依靠社區養老;另外一個調整是,引入醫養結合。2012年我們當時做第一本北京老齡產業報告,跟蹤到現在發現一個狀況,差不多90%以上的機構都會消失。留存下的機構,需要做一個核心服務,一個醫療照料。如果這個做不起來,收費上不去,機構的可持續能力是非常差的,這也成為業界達成的一個共識。
十四五時期有兩個調整,一是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另一個是醫養、康養相結合。兩個輪子要需要重新做起來,從國家層面對養老服務體系。
老百姓這一塊,我們每年會做一個1萬戶的入戶調查,從居民角度反映情況。目前養老缺少兩種服務:一是上門醫療,這是第一位。第二是機動監測、緊急救助。這是從居民角度提出的一個新需求。
導致這些變化的背景,近年來,尤其在2013之后,中國進入了養老快速發展的時期,有人也戲稱2013年是養老元年。基于2012年公布的數據,當時老齡化比原來預測的速度要快的多,而人口增長速度要慢的多,這兩個變化導致高層決定大力發展養老。
各類投入進入之后,經過七、八年的建設,養老的很多領域發展起來,供餐從無到有,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現在做到2.0版本。但是醫療是一個硬短板,很多東西做不了,而這又是老百姓最需求的,所以為什么在這個領域當中做改革,包括一般的機構改革,老齡司成立,老齡辦轉移(到衛健委),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發展到現在,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中國未來養老的關鍵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業績的實際發展、我們掌握的老百姓需求和我們觀察的整個服務市場變化,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養老服務真有發展,但是核心需求需要滿足,這是醫療類護理怎么做的問題。
另外與之相關的是智慧養老。智慧養老是什么意思?它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很多地方只是借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落地,解決資源供需的距離問題、空間問題等。實測這些年看,工信部推出了一系列的視點,三個關鍵詞:智慧、健康、養老。從頂層設計看,這三者是捆在一起的,并不是單純的做一個。當然,可以從智慧醫療質量進行研究,但實際上做的話,應解決這些人的核心需求。這三個因素,從實際觀察來看有很多經驗。我們認為,將來的智慧技術,包括互聯網新技術,會改變我們傳統的養老模式。
為什么現在整個行業,人員的工資太低?這是一個全球問題。為什么工資低?因為服務人群的數量以及購買力低,收入源上不來。原因是,提供的服務內容只能獲得這么多收入。但這些年智慧的引用確實改變了一個現狀。以前認為傳統的、重復性的勞動,比如照護日常生活中洗刷、消毒等,都可以用機器代替人力。那么,現在人做什么?人做需要更復雜、更加綜合、更加高應急的工作。對定位做了區分。養老院里邊原來非常低端、簡單的工作交給機器來做,標準化且容易管理。另外一些需要康復、心理、綜合管理類的,由醫學院、專職學校的學生來做。這樣的話,核心競爭力、核心服務水平、還有收費自然能夠上去。?
整個人才市場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將來如何能夠把人才真正當做人才,而不只是一個員工,這是一個觀念。現在一些地方已經實實在在在做這個東西了。大家可以看到一個簡單的變化,這些年進展還是很快的。2009年時做跟蹤調查,當時有萬名保姆進北京,在人民大會堂我們進行追蹤,很多人都是過來做養老服務的,但培訓比較簡單,一般是兩周,只培訓非常簡單的日常生活照料。當時去日本調研,開中老年專家會,他們介紹說,一個老人,從床上搬下來需要幾步走,這個流程已經很復雜。當時上海已經派人去福岡學照護技術。從全國情況看,人員的專業化和意識都非常薄弱,但少數地區已經在發展。現在的情況是,上個月去深圳、廣西巴馬、北京通州現場看,人員服務體系從原來非常簡單入戶做一個服務,到現在可能適用到農村,要開始嘗試做照料,包括在一些在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也要做一些復雜的康復護理,整個的人才發展進展很快。我也特別希望,大家要真正去實踐,而不是停留在一個概念上。因為中國在過去這十年,整個養老服務體系、整個養老人才需求、整個培養模式、包括現在的人才供給,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所以,必須抓住這些變化,抓住這些需求,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最后,結合這個情況,未來養老怎么做,政策上已經做了一些指向。未來整個養老如何提升服務質量?要解決現在有七八百萬張床位、但一半空置的問題。機構為什么空置?為什么大家不來?因為提供的核心服務沒有滿足老人的核心要求。整個民政系統的設計也明確提出,要做好護理。到2022年,也就是兩年之后,整個養老機構當中,護理型床位的占比不能低于50%,有些地方進展已經比較快。江蘇當地推的很快,比例遠遠高于2022年的目標。從實際需求、整個養老服務來看,護理不是簡單的照顧吃和住,是復雜的結合老年人健康特點、提供復雜性的護理,要求非常高。
從人才培養來說,人才分兩類。第一類是能提供實操的、大量的、非簡單重復勞動、需要有一定技能、符合要求、能解決核心需求的人才;第二類是管理人才,整個養老體系,養老機構運營這些年發展集聚了一些人,但離運營發展需求還是非常不夠。所以,這兩類人都需要培養。在培養過程當中,將來從大盤子來看,要做居家社區,因為這是養老服務的一個主要辦法。要做實這一塊,還得從原來磕磕絆絆做了很多年的機構開始。為什么?因為機構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包括這些年的居家上門。實際能做的,也不是馬上就做居家上門,需要在機構里,或以機構為據點進行培養。有些人才在機構培養了很多年,這些人才經過培養,獲得一些新的技能,從機構的照料延伸到居家的照料,做一個跳躍,開拓一些新的知識,才能不斷滿足大家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