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是不構成傳染、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疾病的總稱,主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腫瘤、慢阻肺等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健康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斷延長,我國慢性病患者基數將不斷擴大,慢性病防控形勢漸趨嚴峻。
2021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由2020年的77.93歲提高至2021年的78.2歲。從人口結構看,2021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14.2%,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預計2030年將超過20%。在我國的老年人口中,有近1.5億人為慢病患者,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將對慢病相關的醫療服務體系造成一定沖擊。此外,環境污染、不規律的生活方式、過大的壓力負荷等影響因素疊加,也導致中國慢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多。以糖尿病為例,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數據顯示,2011-2021年的十年間,中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從9000萬增長到了1.4億,已達全國人口數的十分之一。
發展驅動
2012年,我國首次將慢病管理防治列入政府工作規劃。2015年起,我國針對慢病管理行業的發展規劃、服務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動慢病管理行業發展。如2020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發改綜合[2020]1565號),提出將慢性病互聯網復診費用納入醫保范圍;2021年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國衛基層發〔2021〕23號),提出有針對性地為慢病患者提供服務。慢病管理作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過程中的關鍵,未來將迎來更多政策紅利。隨著慢性病患者基數的不斷擴大,傳統粗放式慢病管理模式難以滿足我國的現實需求,在新技術的驅動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為核心的各種軟硬件工具開始滲透到慢病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其中,大數據技術能夠在對慢病患者的健康數據進行收集和監測的基礎上,建立健康評價預警,為慢病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并進行隨訪,不僅能提高慢病管理的效率,還能幫助患者減少醫療費用并有效改善疾病預后等。例如,健康管理企業可依托大數據技術長期為用戶提供健康監測,在大量健康數據的基礎上為其制定個性化生活干預方案,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降低發病率;在用藥階段,慢病管理企業可通過分析其積累的用戶數據,與醫藥、藥械企業達成合作,為患者提供合適的藥物和設備。
發展現狀
1)按慢病管理流程劃分,其產業鏈上游主要由健康管理機構、體檢機構組成。其中,體檢機構以體檢過程中獲取的用戶健康信息為基礎進行風險評估與健康干預,以體檢結果為導向,更具有權威性和意見指導性。但我國目前大部分體檢機構在個性化體檢建議及體檢后的管理服務等方面還有所不足;健康管理機構多是從體檢機構發展而來的,除體檢服務外還提供健康咨詢、健康講座等健康促進項目,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使其能自我監測、自我管理、自覺進行健康計劃。2)產業鏈中游由專業醫療機構、線上問診平臺組成。醫療機構主要以問診診斷的方式參與到慢病管理中,是慢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渠道。大部分慢病患者長期服用的處方藥物獲取壁壘較高,需要專業醫療機構診斷后開處方獲得。目前,我國雖在積極推進分級診療,但滲透率還遠遠不夠,線上問診平臺的發展有效補充了患者的部分溢出需求。3)產業鏈下游由醫藥企業、醫械企業、藥店等線下慢病管理企業及互聯網慢病管理企業構成。其中,醫藥企業和藥械企業主要為患者提供慢病管理的藥物及設備等產品,線下藥店既可以提供慢病管理產品,又可提供線下的慢病管理服務。目前我國四大連鎖藥店(大參林、老百姓、益豐藥房、一心堂)紛紛布局慢病管理領域,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慢病管理模式,慢病管理已成為線下藥店重要的增長點,預計未來仍將持續深化布局。互聯網慢病管理企業則是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對接醫藥企業、藥店等,為患者提供線上服務。
發展趨勢
在政策傾斜和相關技術深化融合下,愈來愈多的企業將切入到慢病管理賽道,不斷拓寬行業發展空間。據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2020年我國慢病管理市場規模為5.59萬億元,同比增長23.21%,受供需影響,預計2026年有望突破十萬億元,CAGR為11.31%。
目前,慢病的監測、治療、數據收集及反饋等環節主要應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5G及區塊鏈等技術,可促進醫療數據的共享與利用,幫助管理、治療病人的過程變得更高效、更有針對性。未來,技術端對慢病管理行業的影響將逐漸加深,可有效解決慢病全流程管理中的痛點。例如,可穿戴設備作為慢病管理的重要設備之一,其監測的數據是否能作為臨床決策的依據是當前面臨的關鍵問題,隨著大數據算法的升級和芯片的迭代,這類設備將有效降低采集數據與臨床數據的誤差率,保證醫療數據的真實完整性;此外,相關醫療人員的積極性也是目前制約我國慢病管理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的深度融合,將實現對慢病管理醫療人員的有效監督與考核,并發展出更合理的激勵機制,實現慢病管理全流程可追責、可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