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夕陽紅,營養干預助力健康老齡化
中國食品報記者 ?蔣梅
日前,中國慢病管理大會在京舉辦。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學術年會以“老年慢病與營養干預”為主題,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同期舉辦,30多位科研院校營養專家學者、養老機構負責人分享探討老年慢病營養干預研究前沿發展與實踐經驗。
全方位推進老年營養改善
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2.6億,在總人口中占比18.7%。老年人數量龐大,存在營養健康差異。在營養食品分會學術年會主旨論壇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于冬梅發布了中國老年營養十年發展研究報告。
報告顯示,城市老年人除糧谷類、薯類食物、烹調油和烹調鹽攝入量低于農村外,蔬菜、水果、畜禽肉類、蛋類、魚蝦類、奶類、大豆類及制品攝入量均高于農村。其中,畜肉攝入量農村呈上升趨勢;奶類攝入量城市下降,農村上升;家庭烹調油鹽攝入城鄉一直處于高水平,農村攝入量大于城市。
于冬梅認為,老年人能量攝入充足,蔬菜、水果、奶類、豆類食物攝入需提高,膳食結構需優化;老年人微量營養素缺乏問題仍然存在;老年人低體重性營養不足問題持續改善,城鄉差異逐步縮小;城鄉老年人貧血狀況顯著改善;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城鄉差異值得關注; 城鄉肥胖率均提高,城市高于農村,城市、農村均為女性高于男性,農村老年人肥胖率增長幅度大;老年人血脂異常的城鄉、性別差異需重視。
于冬梅建議,應強化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方位推進老年人營養改善;加強老年人營養健康監測,重視老年人營養狀況評估方法研究與應用;加強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和老年人膳食指南宣傳教育;全社會動員,平衡膳食,科學防治營養相關慢性病,推動健康老齡化。
生活方式干預占據健康管理重要位置
人口老齡化帶來高血壓和糖尿病、血脂異常、骨質疏松、阿爾茨海默病和癡呆以及失能等公共衛生問題。健康管理是健康老齡化的必然要求,我國“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提出,65歲及以上老人規范化健康管理率≥65%。健康管理要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過程干預,其中生活方式干預占據重要位置。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殷召雪在年會上分享了中外老年人健康管理理論與實踐進展。他提出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健康飲食、減鹽減油、控煙、限酒、身體活動等。健康飲食包括地中海膳食、DASH、MIND。
據統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老年癡呆患者約有1507萬,預計2030年將達2220萬。一項新研究顯示,長期堅持以綠葉蔬菜、魚類、谷物等食物為主的MIND飲食,有助于保護老年人的記憶、預防癡呆癥。 MIND飲食是地中海飲食與DASH(“阻止高血壓飲食模式”的英文縮寫)飲食的結合,地中海飲食以蔬菜、水果、雜糧、橄欖油、魚類為主,DASH飲食則提倡多攝入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等,同時建議限制攝入飽和脂肪與糖分。兩者結合的MIND飲食建議人們多食用綠葉蔬菜、堅果、豆類、全谷類、魚類和禽類食品,用橄欖油烹飪食品,并減少食用紅肉、黃油、油炸食品、快餐等食品。?
越來越多的國家根據本國特點推出健康管理政策、干預策略。殷召雪介紹,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老年人健康管理項目包括每年為65 歲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務,進行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和健康指導。失能失智預防干預項目包括每天堅持MIND膳食模式等。
美國健康管理服務最大特點是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合作,保險機構直接參與醫療機構的管理。保險公司為了利益最大化而對參保人進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費用主要由保險公司籌集。健康管理基本策略包括生活方式管理。
芬蘭心血管疾病管理北卡項目被譽為心血管疾病干預成功的典范。其健康管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生活行為干預等國家干預策略。項目與食品制造商和餐飲企業開展合作,幫助人們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增加蔬菜攝入。
英國全科醫生進行健康管理,整合健康管理機構與社會照護機構共同提供健康促進、健康教育、飲食及營養服務。
展望慢病防治與營養干預未來,殷召雪表示,目前,大數據、信息化、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和AI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國養老領域。我國慢性病防治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提出,促進互聯網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智慧健康產業,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健康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
進食方式與順序關乎健康
《中國老年糖尿病診斷指南(2021)》數據顯示,中國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達30.2%,老年糖尿病患者關注如何吃才能更好控制血糖。中國農業大學范志紅教授對碳水化合物餐前負荷平抑餐后血糖的研究發現,調整進食方式、改變進食順序的餐前負荷方法有助控制餐后血糖反應。試驗發現,先吃半個蘋果或梨,或者先喝杯牛奶,半小時后再開始吃飯。這樣,餐后血糖反應就能大幅度壓低。牛奶、豆漿、酸奶、肉類、魚類、奶酪、蛋類、堅果、大豆、花生等蛋白質餐前負荷正餐前攝入少量宏量營養素或食物,時間間隔為15-60分鐘,30分鐘最佳,可降低餐后血糖反應,提升飽腹感。同理,餐前吃蘋果、橙子、梨三種水果均有效但仍以蘋果最佳。范志紅說,淀粉負荷也可降低負荷食物的血糖指數,提升負荷食物的營養價值。“米飯餐前30分鐘食用亦有效。這些負荷食物應用于老年人中的意義在于淀粉類食物廉價易得,水果接受性好,便于日常操作。”
膳食質構分級主要應用于臨床患者和機構護理老人,對于吞咽障礙者可顯著降低誤吸風險,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副主任吳騏華結合自己十幾年養老工作實踐認為,膳食質構標準針對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與飲食(功能訓練)營養攝入密度息息相關。設計個性化膳食要關注食材的特性質構,結合生理特征使患者安全吞咽。膳食設計及加工應堅持不改變食物原有的味道,堅持不破壞食物營養成分,可以改變食物的物理特性,包括硬的變軟,像果泥等便于咀嚼和吞咽;稀的增稠,在水、飲料、果汁、牛奶中加入食品功能調整劑,增加食物的黏稠度,降低食物在咽喉和食管中流動的速度;避免異相夾雜,不把固體和液體混合在一起食用,同時盡量避免容易液固分相的食物等,利于老人咀嚼、吞咽、消化。
豐富老年食品推進產業發展
我國老齡化人群跨越多個代際,不同的時代背景塑造了截然不同的三代人,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營養食品分會主任付萍稱之為“新三代老人”。2021年WAVEMARK“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潛藏價值”系列調查,對老年食品市場消費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城市老年群體逾七成處于中高收入水平,一到三線城市老齡化群體家庭月收入達到8291元,老年食品、營養保健品消費穩定、市場潛力巨大。
付萍說,市場上雖然出現越來越多容易咀嚼、消化、吸收的預包裝食品,中老年奶粉、調制乳市場份額快速增加,但適合老年人的食品還是相對缺乏比較單一,市售預包裝老年食品中,餅干糕點類產品占47%,老年人早餐近一半是粥糊類。
針對老年食品的分類與標準,付萍對記者說,“老年食品”并不是一個特定食品的類別,只要該產品適合中老年人群,在任何食品包裝上都可以標示“中老年食品”“老年食品”,不局限于某些類型的食品。但不可否認,老年食品缺乏相應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產業發展。“我國的預包裝食品有著嚴格的分類、相應的標準,比如月餅執行的標準為GB/T 19855,餅干的標準為GB 7100-2015,果凍的標準為GB 19299-2015,但并沒有老年預包裝特護食品這個類別,因此如果要生產適應吞咽功能障礙的特護食品,只能采用‘果凍’的國家標準。目前市場上有一款很好的特護食品,產品類別屬于‘果凍’。老人一看以為是兒童食品,根本不買。現在主打減肥市場,賣得非常火。飛機的頭等艙也有提供,可真正需要的老人并不知道。”付萍表示,固體飲料采用備案管理,主要分為蛋白型固體飲料(包含氨基酸飲料)和普通型固體飲料,其中的復合蛋白固體飲料經營養強化接近全營養食品,但名稱必須是“固體飲料”。老年人很不理解,看著包裝上大大的“固體飲料”四個字犯迷糊。
付萍強調,普通老年食品研發關鍵點在于產品類型豐富、口味形式多樣、充分滿足老年人心理需求、方便、快捷。對于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等特殊生理需求,以及代謝紊亂、肌肉萎縮、骨量丟失、關節及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等醫學健康需求,老年產品開發要注重質構特性、營養強化、抗衰老、增強免疫力、保護心血管等功能性熱點。“老年食品產業化發展要與餐飲工業化、食品工業以及保健食品、特殊醫學食品、運動食品、主食營養素強化、功能加強型膳食更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