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與展望(四)
?
養老服務人才大規模、多層次、多樣化培養局面正在形成
?
一、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層次逐漸增加
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在老年人需求多樣化、品質化和高等教育全民化的大背景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的高等教育是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基礎。在生活照護是老年人最主要需求的認識下,養老服務人才主要在中職和部分高職層次培養。隨著對養老服務人才內涵認識的演變,產生了建立多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的要求,從事養老管理、技術研發的人才自不待言,從事照護的技能型人才也需要提高學歷層次。通過“3+2”、五年一貫制等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方式改革,養老照護人才的主體已經是在高職層次培養,加上養老管理人才、養老技術人才的康復治療學、護理學、應用心理學和社會工作等養老服務相關本科專業,社會學、老年學、人口學、康復治療學、家庭發展等研究生專業,目前已初步建立高職為主體,應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層次相互銜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體系。
注重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早在2001年,國務院《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2001—2005年) 就提出,有條件的院??稍O立碩士、博士學位,培養老年學高級專門人才。2011年國務院《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培養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2017年國務院《“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明確,在養老服務、醫養結合、科技助老等重點領域,每年培養造就一批高層次人才。2019年教育部《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提出:加快培養適應新業態、新模式需要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積極培養高層次管理和研發人才。
培養專業技術人才。2001年國務院《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2001—2005年) 提出,為老齡事業培養各類專門人才。在有條件的綜合性大學開設社會老年學專業或課程,在醫學和護理院校增加老年醫學、老年護理學教學內容,大力開展老年教育和老年醫學研究。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指出,養老機構應當科學設置專業技術崗位,重點培養和引進醫生、護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等具有執業或職業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
培養各類管理人才,包括社區老年管理人員、老年產業管理人才,標準化管理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養老機構管理人才等。20年來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政策都包含管理人才,但每一階段所針對的管理人才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2001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2001—2005年)》提出加強社區老年管理與服務人員的培訓,建立管理人員定期培訓制度。2006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11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培養老齡產業管理人員。2014年《關于加強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重點培養基層標準化管理人員,2017年《“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加快培養經營管理人才。2019年《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負責人、管理人員的崗前培訓及定期培訓,使其掌握養老服務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2020《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強院校內老年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
?
二、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養老服務專業供給增加
養老服務新專業的設置獲得法律法規政策支持并得到切實執行??梢哉f,20年來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過程,就是養老服務專業和課程的設置、調整與優化的歷程。教育部先后于2004年和2010年修訂并頒布了高職、中職學校專業目錄,在專業設置上增加了“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并且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老年心理護理、老年生活照料、社區康復、康復治療技術、老年社會工作、健康管理、老年用品營銷等課程,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規劃教材、校本教材、參考書籍在內的教學體系已基本完備,學歷教育逐漸正規化、專業化。20世紀90年代,全國僅有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兩所學校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2015年,全國開辦老年服務專業的高職院校86所,2018年,開設老年服務專業的院校增加到188所。截止2019年底,全國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院校已經近209家,且招生規模有所擴大。同期,以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主體、包括中職“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在內的養老服務專業群基本建立起來。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正式開設老年學專業(學科性質為法學中的社會學);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開設社會工作老年方向專業;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開設社會福祉系,招收社會福祉方向本科生;成都醫學院在老年醫學的基礎上,增設老年事業管理專業本科、老年護理專業本科和???,并開展資格培訓、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非學歷教育。
2021年,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目錄中又新增智慧健康養老管理、醫養照護與管理、康復輔助器具技術等專業,??茖I新增運動健康指導專業,養老服務與管理更名為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養老專業群初步形成。
在生源上,通過實行單獨招生、增加招生計劃等辦法,逐步擴大人才培養規模。通過國家獎助學金、社會捐助等資金支持,吸引學生就讀養老服務相關專業。隨著這些專業辦學規模逐步擴大,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結構將發生極大變化。
?
三、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
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體系是涉及比較廣泛的范圍。既有學校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終身學習,也有各部門主導的培訓計劃和工程,有社會組織開展的教育培訓,還有市場主體開展的培養和培訓。從近20年關于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政策來看,培訓主體不斷增加,培訓對象不斷拓展,培訓方式不斷更新,培訓成效愈加顯著。各個領域都著力推進培養模式和培訓方式的創新,取得了一系列很好的成效。
在學校教育方面,為實現養老服務人才高質量培養,教育主管部門在開發相關課程與教材、擴大招生規模、推進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建設、擴充師資隊伍、深化校企合作、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出臺了多項舉措。為提升養老服務人才職業技能,從2020年開始,在全國試點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制度),首批5個證書就包括了老年照護和失智照護兩個養老服務人才項目。職業教育注重產業鏈對接,推進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構建雙師結構、專業結合的教學團隊,實施現代學徒制或新型學徒制;構建模塊化、菜單式的課程體系;搭建“互聯網+”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平臺;醫養結合培養人才,構建“專業+付出”養老驛站的培養模式,形成體系化的實施系統。高職院校構建開放式、公益性的培訓體系,開展師資培訓和社會培訓。
教育培訓內容不斷豐富,從最初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這種比較概況的表述,延伸為老年醫學、老年護理學這類學科,后來增加老年學、老年心理學、護理服務、康復、營養和社會工作等課程,到2015年又增加了人口與家庭、人口管理、中醫骨傷等課程。2019年進一步增加健康服務與管理、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等專業,將消防安全納入養老護理員崗前培訓的重要內容,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護者開展應急救護和照護技能培訓等,培訓內容不斷細化,與時俱進,更加務實,有效幫助養老服務人才通過培訓解決實際問題。
扶貧+養老服務人才培訓。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國家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層面也有很多有益探索。例如: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倡議開展“扶貧聚力 扶智成才”養老服務人才百縣千人培訓計劃,培訓主題涉及養老服務標準化、信息化、老年人營養膳食和照護等,有助于提高貧困地區養老服務人才的專業素質和技能。
?
四、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標準逐步規范
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的標準化建設作為保障養老服務質量和效益的關鍵措施,對于推動養老市場振興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民政部、國家標準委等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在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建設方面,加緊制定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基本要求、養老服務人員職業培訓規范等標準?!?019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其中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成為首批參與試點的證書,使我國職業類院校得以開展老年照護職業教育以及技能等級證書的認定工作,為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的標準化建設提供了通道。同年,教育部辦公廳等七部門發布的《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 提高緊缺人才》,提出“持續更新并推進社會服務產業領域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等的建設和實施。”
2019年8月,國家衛健委會同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印發《關于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范服務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范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首次從國家層面出臺標準,從誰照顧、照顧誰、在哪照顧、誰出錢來照顧等方面進一步規范老年護理工作。2019年9月,民政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并為養老護理員培養工作設定了目標,即到2022年要培養200萬名養老護理員。2019年10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聯合頒布了《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作為指導養老護理員培養培訓、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規范養老護理職業行為的基本依據。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非常重視養老服務人員的技能提升,在全市養老服務機構開展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并對符合條件的人員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培訓的人員類型涉及養老護理員、養老培訓師資、失能失智照護員、居家照護員、中高層管理人員等養老服務相關從業人員。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具備養老護理員培訓資質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38 所,承擔養老護理員免費培訓的定點培訓學校 26 所,通過職業鑒定的養老護理員 1 萬余人。2019年度,培訓初中高級養老護理員、失能失智照護員、老年人能力評估員、養老服務培訓師資、醫養結合專業技術人員等共1 萬余人。
(作者:吳江,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養老人才發展專委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