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要源源不斷培養造就愛國奉獻、勇于創新的優秀人才,真心愛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毙聲r代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打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重中之重,而作為源頭活水的青年科技人才必將成為決勝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成為建設世界創新高地的第一資源。因此,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探索中國特色的自主培養與發展新模式,將是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的一項重大而深遠的戰略任務。
?
一、青年科技人才正處在“科學創造的最佳年齡區”
科學創造的黃金時段在中青年時期,這是科學方法論專家和創造心理學學者早就得到的結論??萍紕撔屡c最佳年齡的相關性研究已經延續了150多年,經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得出了一個基本共識,就是科學創造的最佳年齡區是在25歲至40歲之間,峰值年齡為37歲??萍紕撔氯瞬抨犖闉槭裁葱枰贻p化,最佳年齡區有其特殊規律嗎?
首先,青年科技人才更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愛因斯坦26歲創立狹義相對論,轟動全世界,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能夠有一點貢獻,就是因為我對這個世界始終保持了強烈的好奇心?!焙闷嫘氖乔嗄陝撛煨运季S的原動力。400多年前,伽利略發明體溫計,是出于對鐵桶里煮水的熱脹冷縮現象的好奇心;300多年前,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出于被一個從樹上掉落的蘋果砸到了腦袋的好奇心;200多年前,德·萊斯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輛自行車,是出于身為伐木工人的他對圓的樹木能夠快速向山下滾動的好奇心;100多年前,法國細菌學家卡爾美和介林首先發明的“卡介苗”,解決了當時人類最可怕的肺結核治療問題,挽救了世界上無數人的生命,他們的發現是源于對農夫哀嘆稻田種子的退化現象中得到的啟發,由此找到了病菌一代一代退化退化再退化的疫苗。
早在1874年,美國醫學博士喬治·米勒·比爾德研究了1000多位天才完成最重要貢獻的年齡區在30歲至45歲,而對于科學、發明和技術創造,則在30歲至39歲之間。其原因在于科技創新是受熱衷好奇心、興趣與經驗兩種因素所交互的影響。前者提供創造的動力與目標;后者提供創造的能力和材料,兩者必須達到平衡,方可使人臻于創造的高峰。
其次,青年科技人才智力發揮的特點不同。日本心理學家大川一郎給出的解釋是:人的智力發揮有兩種類型,一是流動型智力,取決于思維速度、短時記憶能力、熟練程度,會經歷增長、維持和下降幾個階段,20歲左右就可以發展到一生中的最高點,以后逐步下降;結晶型智力,是建立在長期積累的經驗與知識基礎之上的系統理解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隨著人生經歷會不斷豐富而增長。比如,醫生、律師、管理者都是需要實踐經驗的職業,結晶型智力發揮主導作用,其職業高峰在中老年;而科學家是一個需要特別創造力的職業,流動型智力起主要作用,其職業高峰卻在中青年階段。在我國首先提出“科學創造最佳年齡區”的是中國科學院的趙紅洲教授,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總有一個記憶力方興未艾而理解力“運若轉軸”的時期,即記憶力和理解力都好的時期,這時的人不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有廣博的科學知識;不僅有駕馭大量材料的能力,而且有敢想敢干的創新精神;精力旺盛又富于想象。這個時期,就是一個人創造力最好的“黃金時代”,或者說是科學發現的“最佳年齡區”。
正是青年科學家在智力方面的特質和優勢,人類歷史以來重要的科學貢獻通常在40歲以下作出。例如,伽利略25歲提出自由落體定律,牛頓22歲時創立微積分,愛因斯坦24歲時提出狹義相對論,波爾27歲時提出量子論,李政道29歲時與33歲的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趯?901—2003年547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統計結果,獲獎者大多在35歲前完成了最具突破性的工作。
再次,青年科技人才更有條件心無旁騖地投入科研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的講話中,深刻指出: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為了保證科研人員的時間,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證科技人員每周有5天時間搞科研工作”。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要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
對于青年科技人員來說,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集中到科研項目上??茖W方法論專家貝弗利奇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專門研究了青年人的時間優勢,他說:許多人之所以在中年前后喪失創造力,就是由于擔任了行政職務沒有時間從事研究。研究工作要有成效,科學家必須把他的主要時間用于研究。美國著名生理學家坎農說:一個研究人員可以居陋巷,吃粗飯,穿破衣,可以得不到社會的承認。但只要他有時間,就可以堅持致力于科學研究。一旦剝奪了他的自由時間,他就完全毀了,再不能為知識作貢獻。
我們有些青年學術骨干明知“熊掌”和“魚翅”不可兼得,卻戀棧于“官位”,不肯專心從事科研。事實證明,青年科技人才處在科學創造的最佳年齡區,在這個年齡段,是創新的最好年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今天這個時代是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時代,從摩爾定律已經走向無序創新的后摩爾時代,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科技自立自強才有希望。
?
二、青年科技人才在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上功不可沒?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28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在我國的科學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歷史過程中,可以看到,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下,我國青年科技人才茁壯成長、人才輩出,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建設工業化國家中;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事業中,青年科技人才始終是國家戰略的生力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就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動員令,中央成立了專門機構,號召動員海外學子回國參加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20世紀50年代有3000多名留學歐美的青年人才回國,成為這個時期的科研骨干力量。1956年我國開始自主研制導彈、原子彈,這支以海外留學生為骨干的數百人科研隊伍,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兩彈一星的23位功勛,當時最大的王淦昌只有49歲,錢學森只有45歲,最年輕的孫家棟和周光召只有27歲。同時國家還斥巨資將7000余名留學生和研究生送出國門學習先進的科學與技術,為國防工業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改革開放以后,在國家科技創新事業飛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在服務建設創新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完成科技攻關任務方面嶄露頭角、脫穎而出,已經逐漸成長為一些重大工程團隊中的骨干力量。據科技部《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0)》統計顯示,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4.6歲,超過60%的完成人為年齡不足45歲的青年才俊,有7項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年齡不到45歲,團隊平均年齡不足45歲的項目有26項,占比56.5%,最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在領軍人才上也是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選拔培養青年科技領軍人才,有多位科學家入選院士時不到40歲。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44.6歲,其中最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令世界矚目的中國空間站項目,其研制團隊平均年齡更是只有35歲;中國天眼技術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9歲;長征五號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3歲;蛟龍深潛器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2歲,“天舟一號”作為核心成員的10多名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形成能獨當一面的青年科技攻關團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病毒溯源研究”“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研發”“抗病毒應急藥物研發”“疫苗及抗體研發”等核心方向,以及“大數據信息支撐”等方面積極作為,為科技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得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的表彰。在中國的各大科研項目中,已經涌現出一大批青年杰出代表。
在國際重大科學發現上,我國的一批青年也有不凡表現。在材料領域,2018年3月5日,一個重磅消息引爆全球,讓全世界學者都望塵莫及的《自然》,竟然一天之內連續刊登兩篇同一作者關于石墨烯超導的論文。這是該雜志創刊149年來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此時距離發現超導體,已過去足足107年了,世界終于迎來了材料領域的重大突破!開創了一個全新研究領域的杰出科學家,就是年僅25歲的中國青年曹原。他2021年榮獲凝聚態物理領域青年物理學家最高獎—麥克米蘭獎。
在AI領域,中國青年科學家32歲沈亦晨的團隊正在向光子芯片發力,其運算速度可達到普通AI芯片的1000倍,能耗則能降低100倍,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都對其高度認可。這位優秀青年年僅25歲讀博士期間就已經發表了25篇頂級期刊論文并且提交了10項美國專利。在創立公司后,他領導創新團隊推出了第一套光子芯片,致力于打破美國封鎖,解決國產芯片制造的難題。我國5G技術核心團隊中最年輕的領軍人才申怡飛只有22歲,他和他領導的團隊研制的極化碼平臺每秒可計算20萬組數據,被授予全球頂級IEEEDSP最佳學生論文獎。2019年初其團隊的極化碼方案成為5G的行業標準,為國家爭得榮譽。
在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的實踐中培養青年人才,敢于讓他們挑大梁、當主角。科技部最近公布,在首批啟動的“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中,有43個專項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約占80%;2021年有230多個青年科學家團隊獲得支持。而且,在這些專項中設立了“揭榜掛帥”項目,榜單申報“不設門檻”,對揭榜團隊負責人無年齡、學歷和職稱要求,真正體現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給青年才俊創造更多的機會,進一步擴大對青年科學家的支持范圍和力度,他們將很快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
三、加快構建自主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出了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的新要求、新思路。他深刻指出,培養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當今世界人才的競爭首先是人才培養的競爭。中國是一個大國,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滿足這樣龐大的人才需求必須主要依靠自己培養,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
自主培養創新人才既是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選擇,也是國際人才激烈競爭的背水之戰。近年來,全球對科技人才的數量需求和質量提升正在急速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光輝國際(KornFerry)預測,未來五年,全球將創造出1.5億個新的高科技崗位,到2030年,全球將短缺8500萬高技術人才。但現有的人才供給并不能滿足如此迫切的需求。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加劇、新生代供給的規模沒有提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人員流動受阻、人才全球供給鏈被打斷,導致全球人才供給日益趨緊。(汪懌:“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格局、變局、布局”,《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12期)我國人才發展的未來,同樣面臨上述嚴峻挑戰。特別是美國對我國的科學技術封鎖和人才引進培養的種種遏制手段,既是全方位的打壓政策,也是長期實施的圍剿戰略。中美之間的“人才戰爭”已經全面打響,美國越來越將人才競爭定義于遏制別人的發展,越來越將人才競爭界定在全面的“防、打、壓”的安全范疇,我們將面臨競爭性質日益惡化的長期局面。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必勝信念,舉國之力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大規模培養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進教育管理體制、科技管理體制和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突出問題導向和模式創新,把自主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作為新時代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最緊要的基礎工程來抓。
當前我國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突出的問題是,基礎研究創新人才培養不足,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短缺,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理學本科畢業生近10年來占比一直呈下降趨勢,理工科人才培養存在數量不足和質量堪憂的雙重壓力。走上科研崗位的青年人才又面臨項目擔綱機會少,成長通道窄,生活壓力大等問題。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重點研發項目的負責人中,35歲以下的僅占5%,36歲到45歲的僅占27%。為此,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要立足于2035年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個目標,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首先,發揮好高校培養人才主陣地作用。推進高校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改革,加大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全面提升高水平創新人才的供給能力。從教育方法、學科教育、研究生培養、項目資助、考核評價等影響青年科研人員創新創造力培養和發展的方面系統深化改革。
如北京市委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建設一流大學群體“十項行動計劃”,支持高校建設高精尖創新中心、開展基礎研究人才專項試點,推進“新工科”建設,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和基礎學科人才。
上海市委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在人生的黃金期成就事業的黃金期,要著力厚植人才培養的根基,造就更加宏大的人才隊伍。加大自主培養力度,著力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化視野、跨學科思維、創造性才能、包容性胸襟的優秀人才。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后備軍”建設,對“好苗子”要早發現、早跟蹤、早培養。加大產教融合力度,培養更多高水平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等能工巧匠。對城市發展需要的方方面面人才都要更加重視、培養出來。
其次,發揮用人單位在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主體作用。加強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完善優秀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組織實施高校優秀畢業生接續培養計劃,從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遴選高水平導師,賦予其高端人才培養任務。優化青年科技人才管理體系,一方面,要促進不同政府部門在青年科技人才發展中的協同合作,打造青年科研人員教育、培訓、資助等成長全過程的協同支撐體系;另一方面,要突出企業承載創新人才的主體地位,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鼓勵企業布局建設一批專業化實習實訓基地,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等向企業開放。用人單位可以自主設立青年科研人員科研啟動資金,支持青年科研人員承擔單位自主部署的項目,以及將青年科研人員發展情況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等。
如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成立10年來,探索建立了共同體式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新模式。該會吸納中國科學院所屬單位的35歲以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作為會員,打破人才項目僅提供項目經費支持的傳統模式,通過“會員機制+項目支持+平臺交流”促進青年科技人才能力建設和學術交流合作。在科研選題上,既瞄準科技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也找準國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礎科學問題,以應用目標倒逼基礎研究。在項目支持方面,實行青年成長階梯式支持模式,會員實行穩定的專項經費資助,獨立開展學術研究與合作,并帶動其他青年科技人才共同成長,打造創新發展共同體,使得優秀創新人才能夠在國內科技資源和平臺的支撐下競相涌現,同時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加入青年科研人員團隊。目前,青促會已經實現了全院一百多家研究機構的全覆蓋,搭建了跨所、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和交叉合作的平臺。根據“青促會十周年調查”,95.2%的受訪者認為青促會人才計劃對促進個人科研發揮了重要作用。(陳凱華、盛夏、李博強、宋琦:“加強青年科研隊伍建設,加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5期)
再次,青年科技人才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科研一線挑大梁、當主角。廣大青年要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各級組織要加強青年科技人才的政治引領與政治吸納工作,提高青年科研人員在國家、地區等多個層面科技決策和規劃研究中的參與度,培養青年科研人員針對“四個面向”推動科技發展的戰略思考能力。各類人才培養引進支持計劃要向青年人才傾斜,擴大支持規模,優化支持方式。重視青年科研人員在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中的作用,提高青年科研人員在國家重大科研計劃、重大平臺基地、重點攻關課題項目中擔任負責人或首席科學家的比例,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在重大科技項目中“揭榜掛帥”。
?
四、努力營造青年科研人才茁壯成長的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講話指出,青年人才把精力過多投入到職稱評審、項目申報、帽子競爭上,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實際困難。要重視解決青年科技人才面臨的實際困難,讓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業。這里講的是當前青年科技人才普遍反映強烈的兩大壓力,一個是科研事業上的競爭壓力,一個是家庭生活方面的經濟壓力。這兩個壓力過重就無法心無旁騖地拿出高質量的創新成果。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需要通過制度改革解決的環境問題。
首先,下決心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弊端,建立符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評價制度。“五唯”對青年科研人員來說就是需要傾其一生追求的目標,拼完了學歷拼論文,拼完了論文拼職稱,拼完了職稱拼獎項,拼完了獎項還要拼帽子,一個都不能落下,才會有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甚至是政治地位。這個指引人生的指揮棒不僅對科技創新毫無意義,也毀掉了一代青年人的三觀,實在是害人不淺。究其原因,是我們的評價制度引發了青年人才在國家有限的資源分配上作出的無限博弈游戲。同時,科學研究領域的過度無序競爭,還誘發青年人的研究浮躁、學術不端、人格扭曲等不良風氣。當前,改革人才評價、成果評價、機構評價的導向偏差,關鍵是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用人制度。創新的本質是追求差異,標新立異,只有潛心研究才能出新,十年磨一劍是科研活動的普遍規律。這就需要充分地信任人才,尊重創造,而不是用“五唯”標準去統一規范,去急功近利。信任就不能搞頻繁的評價考核,信任就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特別要充分考慮青年科研人員成長初期項目少、頭銜少、資源少的情況,給他們的研究以穩定性支持,要加強價值導向和能力、潛力導向的評價,建立符合科研投入產出周期規律的績效評價長效機制,建立以聘期為周期的評價機制,弱化年度考核對青年科研人員研究方向聚焦和原創成果產出的負面影響,建立有助于青年科研人員聚焦研究方向以及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管理模式。
其次,在生活待遇方面,關鍵是如何滿足多數青年科技人員的薪酬低、福利少、住房難、子女入托入學難的實際困難。平心而論,無論是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還是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薪酬福利支出,都是需大于供。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當屬世界第一,大約是美國的三倍有余,而我國盡最大努力投入的研發經費,也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更不要說經費的使用科研人員基本沒有自主權。那么也就是說,做了科研創新成果,與自己的收入分配沒有關系,干好干壞、干與不干都是差不多。這種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其根源還是僧多粥少的養人體制問題。今后,我們需要考慮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問題納入共同富裕的制度框架里設計,而眼前仍然是依靠一些財政條件比較好,吸引人才能力比較強的中心城市,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對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給予政策扶持。
如上海市將采取一系列新舉措更好地支持服務創新人才,提出要集成、放大、用好上海在營商環境、契約精神、治理能力、文化積淀、生活體驗、市民素質等軟實力、軟環境的優勢,打造對人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管理上做“減法”,在激勵上做“加法”乃至“乘法”,要針對人才的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差異化服務,對高端人才、頂尖人才要“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精準回應人才的痛點問題,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力度,更好提供教育、醫療等服務,讓人才安心、安身、安業,形成“上海愛人才,人才愛上?!钡纳鷦泳跋?。
最后,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生態環境是長治久安之策。創新的出現不是獨立的,就像生命體和生物成分不是獨立的一樣,他們有生物圈,有群落,與周邊的環境共同構成一整套生態系統,互相影響和型塑。青年科技人才是以創新為己任的職業群體,他們與社會生態環境的許多環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不獨立,需要靠他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的滋養、孕育和成就。他們首先必須是生態的消費者,然后才可能成為生態的生產者和改造者。他們也是龐大的生存鏈和生存網絡中的一分子,需要營養、能量、群體支持和必要的消費者,也需要防止受到惡性競爭和生態環境干擾的保護。
2013年由深圳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聯和香港青協三方發起成立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是一個服務深港及世界青年創新創業、幫助廣大青年實現創業夢想的國際化服務平臺。成立8年來,他們動員社會力量,全力打造全業態、全方位、全鏈條、全要素深港創新創業生態,培養具有創新創業夢想的18—45歲青年,為港澳青年在前海實習就業、創新創業以及生活保障提供各類專項扶持資金。截至2021年10月底,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累計備案孵化創業團隊549家,團隊總融資額超28億元,成為在香港青年中享有高知名度的創新平臺。
良好的人才生態要從包容差異入手、人文關懷為本。生態就是家園的學問,要讓人才住有所安,心有所歸,心理和生理健康并重。要優先塑造創新環境,不只是關注個別人才,而是關注人才群體,做好環境配套,優化人才集聚和互動的條件。要用先立后破、以立促破的創新精神創新人才體制的設計和機制的運行,克服制度性碎片化管理方式,突破地域性或部門性利益格局,以全國“一盤棋”的大市場、大生態環境為基礎,鼓勵地方人才生態圈的形式和作用的發揮,創造我國新時代青年科技人才產生、成長和成就的新生態。(吳江、藍志勇:“營造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治理新生態”,《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7期)
????????????????????????? (作者系中國人事科學院原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