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日晚,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智慧醫養分會、智慧養老50人論壇、中國人民大學智慧養老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智慧醫養大講堂第七期于線上成功舉辦,線上參會人數超過100人。本期智慧醫養大講堂主講人是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教授。原新教授以“數字社會與老齡社會交匯中的老年人觀察”為主題,指出在數字化和老齡化共振的雙型社會格局下,為實現老年生活現代化,亟需實現數字服務便捷與老年人數字賦能的“雙向奔赴”,應該持續推進數字技術的適老化改造和智能化應用。本期大講堂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智慧醫養分會總干事助理周季蕾老師主持。
隨著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進步,數字化社會初露雛形。與此同時,老齡化社會已在向縱深發展。數字社會中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比其他群體面臨的問題更加緊迫。如何在數字化社會和老齡化社會雙化交匯共進的背景下,從人口學角度討論老年人的形態特征,進而讓老年人也能夠融入并參與數字社會建設,是非常受關注的問題。這一問題給政府、市場以及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全齡人口都帶來了巨大考驗。針對這一問題,原新教授從“數字化中國方興未艾”、“老齡化中國日趨加深”、“雙化交匯的中老年人”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數字化中國方興未艾
針對數字化,不僅僅是老年人,全民都在經歷巨大變革。從移動互聯網、即時通信等的“世紀之交”,到數字化向城鄉服務、數字治理拓寬的“動能釋放”,未來,萬物互聯,城市逐漸智能化和精細化管理,將“引導社會全方位升級”。數字網絡和經濟社會結構正在改變每個人的生活,老年人也在其中。數字社會洪流滾滾向前,不可阻擋。
二、老齡化中國日趨加深
人口轉型是人口數量和人口環境的共變。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三次“嬰兒炸彈”時期,分別在1950-1958年,1962年-1975年和1982年-1997年。其中1963年出生人口最多達到2959萬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口首先會變成“勞動力炸彈”,進而轉化為“老年炸彈”。因此,人口老齡化其實是人口發展歷史規律的必然結果。另外,人口結構從正金字塔型(1964年)到穩定型(2025、2050年),未來很有可能呈現倒三角型,老齡化會持續加重。
未來,人口老齡化將不可逆轉,老齡社會將不斷深化。三次“嬰兒潮”形成的出生人口將在60年后的不同階段轉變為老齡人口,而再過20年,這些人還會轉變為高齡人口。今天老齡化的結果是過去60年前埋下的伏筆。原新教授用四個“超”字概括宏觀層面老齡化的形態,包括超大規模的老年人口數量,超快速度的老齡化速率、超高水平的老齡化進程、超級穩定的老齡社會形態。因此,試圖改變老齡化發展趨勢的很多努力,都需要帶著發展的、長周期甚至超長周期的眼光去判斷。
三、雙化交匯的中老年人觀察
在雙化交匯的社會環境下:網民規模持續擴大是背景。老年網民數量占比、增長速度均快速提升。2021年末,若按全國網民10.32億人推算,中老年(50歲+)網民2.76億,占中老年人口總數56.8%;老年(60歲+)網民1.19億,占老年人口總數44.4%。換言之,2.12億中老年人尚未觸網,其中1.49億的老年人尚未觸網。未來中老年人進入網絡生活的空間還很大。不同年齡段的中老年人網絡空間的應用有所不同,中老年人上網時間及需求各有不同。其中多數50歲+中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間小于3.9小時,多數60歲+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間小于4小時,尚且比較理性,對于“老年人上網成癮”現象還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
目前,部分老年人由于各種原因尚未觸網。原新教授表示,上網與不上網是個人選擇,但數字社會的包容始終是公平公正的。當老年代際更替不可避免地遇到技術更迭,絕對的數字鴻溝已經不可能徹底消除,任何時間、任何代際都會存在,從供給和需求兩側共同發力,方能縮小相對的老年數字鴻溝。
針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異質性,原新教授進一步指出,數字化社會必須包容所有類型的老人。一方面在需求側達到傳統與更新、實用與時髦、守舊與追趕等要素間的平衡,包容老年人不同層面和類型的生活方式,應該是數字化包容社會的助老原則。另一方面,在供給側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及產品。以老年人的眼光而不是專家、管理者的眼光看世界,堅持兼容并蓄、功能互補,而非互斥排他原則,從而達到數字社會與老齡社會兩個生態系統之間的融合。
此外,要打造一個真正數字化包容的社會,整體上需要遵循“適老化與老適化”兩個思維,數字社會包容,更加適應老齡社會,即適老化;老齡社會賦能,全齡人口視野,更加適應數字社會,即老適化。實踐過程中,應從多主體、多路徑角度出發,實現政府、產品、使用、教育多方面的包容性。
分享結束后,線上觀眾踴躍提問,分享體會,原新教授與各位老師共同探討雙型社會格局下的老年人特征、老年人觸網安全、智慧醫養領域應優先發展的要點等問題,氣氛熱烈。